西方哲學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劍橋大學,有一天,羅素問穆兒:“誰是你最好的學生?” 穆兒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為什么?”“因為在我的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總是露著茫然的神色,總是有一大堆問題。”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人問:“羅素為什么會落伍?”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問題意識對于一個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因此,課堂教學要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
● 消除學生心理障礙,使學生有“疑”敢問
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就是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壓抑和焦慮情緒。因此,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和諧的學習氣氛,用真誠親切的微笑、和藹可親的教態,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消除學生的緊張和顧慮。要鼓勵學生大膽向同學質疑,向老師質疑,向教材質疑,在質疑中解疑,在求疑中發展思維。
例如,學習《盧溝橋的獅子》一文時,有一個學生突然問:“盧溝橋的獅子有501個,書上為什么說有498只?”這一提問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老師立即予以肯定并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深入理解“盧溝橋的獅子真是千姿百態,不好數清楚”這句話。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還極大鼓舞了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
● 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有“疑”善問
由于學生學習、生活經驗有限,僅靠膽量和興趣還發現不了實質性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過程,并在發現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音樂家揚科》時,有個學生對題目提出質疑:“只有在某方面具有超群才能的人才稱得上‘家’。而小揚科只是酷愛音樂,大伙兒就管他叫小音樂家揚科,這個稱謂是否合適,是否應該給小音樂家加上引號。” 他的話語得到了不少學生的響應。當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展開辯論。學生從質疑中捕捉到了思想的火花。正方同學從揚科能用樹皮和馬鬃制作小提琴,把各種聲音都能聽成音樂加以辯論;反方同學則從藝術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定義或具體的事例來論述揚科不應稱為“家”。學生之間的這種合作與交流,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
●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想“疑”會問
學生由于對提問的意義認識不足,或缺乏適當的問題情境,所以不能主動提問或所提問題價值不大。對此,教師要循序漸進,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他們學會理清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逐步掌握提問的技巧。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憤”、“悱”之際正是引導學生質疑的最佳時機。教師要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同時,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從而發現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解決問題。
例如,教學《花潮》時,當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理解后,有的提出:“課文寫海棠花的海洋,為什么不以《花海》為題?”這正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好機會。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讀、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本文是以“潮”為主線安排文章結構的,先寫花多如潮,再寫看花人如潮,最后寫看花人心如潮。在此過程中,學生互問互答,形成良好的質疑、解疑的氛圍,使教學的重點、難點在學生的互動參與中得到解決。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走探究式的、自主學習的道路,才能使學生成為最好的學生。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