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積極探索作文教學的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以“興趣”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是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前提
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一般包括定向、調節、維護、強化的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斷發展,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原動力和前提。
(一)情動而辭發
一位老師接了一個四年級新班,第一次寫作文,她對學生說:“我剛接觸大家,準備對全班同學做一次家訪,你們歡迎嗎?”這時學生的情緒熱烈,鼓掌并高喊:“歡迎!”接著老師說道:“可我不知道你家在哪兒,你能告訴我去你家的路線嗎?”話音剛落,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幾個學生口述后,老師又做出為難的樣子說:“咱班40多名同學,老師怎么能一下子記住呢?這樣吧,你們就以《老師,請到我家來》為題,把你要說的話寫下來,誰能讓老師拿著作文找到他家,就說明他寫得好。”于是,學生高興地動筆了。這次作文的篇幅雖不長,但學生都能把去自家的路線及周圍的環境交待得清清楚楚,這樣也就完全達到了教者的教學目的。
(二)應用中練筆
優秀的教師經常結合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指導學生寫應用文,使他們及時地看到自己寫作的價值與作用。如教師節到了,讓學生給以前教過自己的老師寄賀卡、寫信;與兄弟學校建立通訊網,進行通信練筆活動等。
●以“思維力”為核心的智力素質,是對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
學生寫作文,從審題立意,到布局謀篇,直到最后的推敲修改,每一步都離不開縝密的思維。思維貫穿于作文的全過程,思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作文質量的高低。
(一) 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作文時,小學生往往就事論事,立意不新。究其問題的實質,是由于不善于深思熟慮,無法認識寫作材料的思想意義。為此,要依據材料,設計一些深刻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問幾個“怎么樣”,這是培養思維深刻性的關鍵措施。
(二) 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這主要表現在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如《童年的回憶》,教師要啟發學生打開記憶的寶庫。選材內容應符合兒童心理;具體事件可以是玩皮球、拜年、爬樹、捕蝴蝶、做風箏等學生小時候經常做的事。
(三)善于挖掘思維的獨創性
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表述所見所聞,寫出獨特的見解。如《記一次勞動》,有一個班的學生幾乎都想寫建校搬磚勞動。教者沒有嚴格加以限制,而是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從不同的分工,寫出各人獨特的感受,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現象。
●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
(一) 改變教學習慣,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作文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使他們養成自我思考問題,自我分析問題的習慣。這將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如在作文指導中,采用先放后收的方法,它的基本教學環節是:“提出命題,明確要求——學生嘗試習作——閱讀相關范文——分析交流,有所發現——修改重寫”。這樣,就會喚起學生的內部動機,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和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潛在的個性和獨創性。
(二) 創造良好氛圍,展示學生的個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造民主、自由、平等的寫作氛圍,使學生敢于暢所欲言,敢于發表獨到的見解,展示其個性。對學生表達的一些有個性色彩的看法,即使有些偏激,不全面,也不能斷然否定。
(三) 實行多就少改,尊重學生的個性
學生是有個性的人,在作文中也或多或少都會表現自己的個性。而作為老師,應尊重學生作文的個性。在評改中堅持“多就少改,長善救失”的原則。只要學生認識沒有錯誤,就要尊重學生的思路、語言習慣。如有的句子并不完美,也不生動、形象,但只要通暢,符合學生的實際寫作水平,就不必多改。
(作者單位: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