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小組赴蘇聯學習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的健康每況愈下。1969年下半年,胡志明出現輕度偏癱,由于他堅持鍛煉,加上醫生的精心治療、護理,終于逐漸康復。但這畢竟不是一個好的兆頭。面臨這種情況,越南勞動黨(越南共產黨的前身)中央政治局于1967年5月19日胡志明77歲生日后召開會議,專門討論了胡志明的健康問題。會議除決定采取措施加強對胡志明健康的關注外,還研究了一旦發生意外應如何處理的問題,其中包括胡志明逝世后的遺體保存問題。會議責成中央政治局委員、副總理黎清毅代表越南黨和政府前往蘇聯,向蘇方提出三項請求:幫助保存胡志明遺體;幫助修建胡志明陵墓;接受越南派人前往蘇聯學習保存遺體技術。蘇方對越方的要求作出了積極回應。越南勞動黨中央軍委派總政副主任范玉茂和副總長馮世才具體負責這項工作。
1967年9月7日,一個由三人組成的特殊醫療小組從河內啟程,經中國前往蘇聯。他們是:108軍醫院解剖科主任阮加少校、白梅醫院內分泌科醫生黎玉敏、越蘇友誼醫院外科醫生黎調。這個醫療小組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在病人逝世后的初期,如何浸泡和保存遺體,教材是從古至今埃及、蘇聯和美國等國家保存遺體的資料。然后再研究60歲以上老年人遺體的保存技術,并進行實際操作。經過七個月的刻苦鉆研,小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于1968年4月回國。臨行前,蘇方提供了三套有關設備和部分專用器械。
小組回國后,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于1968年6月成立了以阮加權少校為首的六人特別技術小組,到年底越黨中組部和越軍總政將六人正式調入軍隊,劃歸108軍醫院解剖科編制。這期間的主要工作是用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遺體作為標本,把在蘇聯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重點是探討如何防止遺體出現黑斑。同時要密切關注胡志明的健康狀況。為此,1969年3月18日將六人小組中的黎玉敏醫生派到中央保健局,進入主席府,成為胡志明醫療組的正式成員。
代號75A工程
為進一步著手準備工作,中央軍委責成工兵司令部盡快在108軍醫院太平間附近建立一個保存遺體中心。其中包括解剖室、醫療器械和藥品保管室、對遺體進行藥物處理室、遺體停放室、無菌更衣室、工作人員休息室和衛生間。整個工程要求堅固,能承受住敵機轟炸,保持室溫在攝氏16度,濕度在75%,不通風和絕對無菌,絕對保密。1968年底,工程竣工,取代號為75A。
接著要考慮的問題是選擇一個地方,一旦胡志明逝世后供國內群眾和國際友人前來向遺體告別。經過反復研究,一致認為位于巴亭廣場的巴亭會堂最為理想,這里是舉行歷次黨代會和每年召開國會的地方。但由于前來向遺體告別的人多,會堂的溫度和濕度變化無常,加上安全保衛方面的因素更為復雜,因此要達到75A的標準,還要體現出莊嚴、肅穆,困難確實不少。為此馮世才副總長親自到現場考察、部署,對靈堂的布置、水晶棺停放的位置、空氣溫度和濕度的調控、現場的安全保衛等等,逐一進行落實。這個臨時停放遺體的地方取名為75B。
1969年8月下旬,胡志明的健康狀況明顯惡化。8月28日出現心律紊亂,中國醫療組的專家日夜守護在胡志明身邊,全力救治。28日,蘇聯專家組長迪波夫趕到河內。8月30日,范文同總理向胡志明主席報告9月2日國慶節慶祝活動的準備情況,胡志明還提醒他要為群眾燃放煙火。8月31日,越南防空部隊擊落美國無人駕駛飛機一架,胡志明十分高興,指示主席府辦公廳要立即給立功部隊送去花籃,以資嘉獎。當天,胡志明精神很好,還努力吃了一碗米粥。但醫生認為那是由于興奮引起的暫時現象。所有一切努力都未能阻止胡志明病情的進一步惡化。9月2日上午9時47分,胡志明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盡管醫生堅持對胡志明進行心臟按摩和人工呼吸,但已回生無力。一個小時后,范文同總理說:“算了,讓胡主席安息吧!”
11時,事先準備好的車隊開進主席府,醫護人員將胡志明的遺體從病床轉移到擔架上,之后安放在汽車里。這時,政治局全體成員和中國醫療組全體成員列隊目送胡志明的遺體離開主席府。車隊直奔75A。
當時特別技術小組的任務是:確保胡志明遺體不潰爛、不萎縮、不出現斑點、不變黑;確保遺容和生前一模一樣;確保人民群眾能在普通條件下向胡志明的遺體告別。盡管9月6日至9日天氣陰雨不斷,但仍有數十萬干部群眾和各國駐河內外交使團前往巴亭會堂向胡志明的遺體告別。之后,胡志明的遺體便被轉移到75A。蘇聯專家確認,胡志明的遺體保存完好,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了技術要求。
保存遺體的工作正式啟動
在國葬期間,蘇聯專家組提出了一項重要建議,即待胡志明葬禮結束后,便將他的遺體運到蘇聯保存。蘇聯方面認為只有蘇聯才具備長期保存胡志明遺體的環境和技術條件;而越南正處于戰爭環境,很難預料會發生什么復雜情況。越南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則認為,從全國人民的感情考慮,不能接受將胡志明的遺體運到國外去,這會對國內形勢和抗美斗爭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而且一旦胡志明的遺體被運到國外,越南專家便很難在技術上掌握主動權。再加上路途遙遠,很難預料會發生什么不測。因此一致主張請蘇聯專家幫助在越南國內保存胡志明遺體,如果蘇方堅持他們的意見,越方寧可將胡志明的遺體火化。
為此,越南黨中央第一書記黎筍同前來參加胡志明葬禮的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進行了專門磋商。柯西金表示待與蘇聯專家商量后再作答復。蘇聯專家總的意見是:將遺體運到國外違背越南人民的意愿;但在越南長期保存胡志明的遺體必將會遇到許多困難。
迪波夫組長還告訴柯西金,這次來河內沒有攜帶足夠的藥品和醫用器械,而要從蘇聯把這些藥品和器械運到河內,至少也需要4至5天。
柯西金經過一番思考后對迪波夫說:“我代表蘇共中央和蘇聯政府前來參加胡志明主席的葬禮。在河內我清楚地看到了越南黨和人民對胡志明主席的感情。他們的愿望是正當的。因此我決定接受越方的意見。請你們將這個決定告訴越南專家。然后你跟我一起回蘇聯,立即攜帶足夠的藥品和器械,還乘坐這架飛機返回河內。”
三天后,迪波夫攜帶藥品和器械從莫斯科返回河內,保存胡志明遺體的工作正式啟動。為給這項工作提供方便,越南黨中央政治局授權越南專家可以向越南北方的任何單位和部門征用所需要的東西。技術處理第一階段的任務是清洗遺體的全部循環系統,將每個微血管都要清洗干凈。一般老年人的微血管,特別是眼睛、鼻子、嘴唇、耳朵、手指、腳趾部位的微血管多會被堵塞。但出乎意料的是,胡志明這些部位的微血管幾乎沒有任何堵塞。盡管如此,仍需進行一次徹底的疏通,因為即使是局部和暫時的堵塞,也會導致皮膚和肌肉的惡性變化。接下來的任務便是對遺體進行整容和定型。特別技術小組搜集了數千幅胡志明的照片,逐一進行研究、對照,要求做到讓遺體的面容特征同生前一模一樣,讓前來瞻仰遺容的人不能有任何異樣的感覺。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蘇聯早在列寧逝世后就有了一個保存列寧遺體的專門機構。它的智慧和經驗對于保存胡志明的遺體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后盾。越方的意愿是如何讓越南專家盡快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直到有一天可以承擔全部工作。而此時此刻越南專家尚不敢開口向蘇方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對蘇方來說,向另外一個國家全面提供尚在保密中的信息也并非易事。
K84并不是讓人完全放心的地方
75A工程竣工后,政治局和中央軍委提出,要在首都以外再建一個存放胡志明主席遺體的基地,以防敵機轟炸和突發的自然災害。經過研究、考察,地點選在河內以西的巴位縣。一則巴位縣地處山區,便于保密,二則這里距河內不遠,便于安排蘇聯專家的生活。胡志明生前也非常喜歡這個地方,曾多次來這里休息、療養,并在這里興建了一座中央療養院。中國總理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就曾應胡志明的邀請在這里療養過。
通常情況下,這樣一個工程的施工難度并不很大,困難之處在于要絕對保密,為此不得增加施工人員的數量,不得使用爆破和引發噪音的設備,不得擴大咨詢范圍,一切都要靜悄悄地和保質保量地完成,而且還要加強抗拒轟炸的性能。其中最為困難的是要將一個現成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暗洞,改造成為可以安放胡志明遺體的地方,而技術方面的要求則要同75A完全相同。由于不準使用爆破,又要在原來的暗洞上打開一個出口,只能采取手工作業的辦法,每隔5平方厘米就要打鑿一個鉆孔,總共需要打鑿1800個鉆孔。有了出口,才能將重達4噸的設備運進洞里,但不準使用起重機。經過工兵部隊的艱苦奮戰,終于在1969年12月5日提前10天完工,代號為K84。
接下來的任務是如何將胡志明的遺體安全、順利地轉移到K84。根據蘇聯專家的要求,轉移時要將一個水杯放在車上,讓水面距杯口3厘米,行車時水不得濺出杯外;車上要確保無菌;溫度和濕度要與75A 相同;途中轉運的時間不得超過4小時。要做到這些,對于科技水平十分落后、又處于戰爭環境、道路遭到嚴重破壞的越南來說的確很難。為此采取了一系列保證措施。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定做一個分成三截的大木箱,將水晶棺置于中間一截,四周放滿填充物,防止水晶棺滑動;在兩端的兩截放上冰塊,保證要求的溫度和濕度。木箱下面裝有彈簧,減少途中的顛簸。
從75A到K84的路途約七十公里。為保證遺體轉移的順利進行,事先對每一路段都進行了認真、仔細的察看,遇有坑洼不平的地段,就立即填平;對遭嚴重破壞的路段,要在運送遺體的車輛經過前30分鐘進行突擊修補。為此,運送遺體只能選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進行,以防引起外界的猜測。
1969年12月23日晚23時,運送胡志明遺體的車輛啟動,政治局全體成員到場為遺體送行。24日凌晨4時,車輛安全抵達K84。從此,胡志明的遺體在這里停放了大約一年。
1970年11月21日,美國飛機對距離K84 20公里的一個監獄看守所進行了突然襲擊,企圖營救被關押在那里的被俘美國空軍飛行員。由于這些戰俘早已被轉移到其它地方,空襲一無所獲。但這一事件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美國飛機會不會再對這個地區進行突然襲擊?K84 能否確保胡志明遺體的絕對安全?經過反復權衡,政治局決定仍將胡志明的遺體運回75A。
1971年8月,紅河水猛漲,首都河內面臨淹沒的危險。政治局又決定再次將胡志明的遺體轉移到K84。為防止美國飛機突襲,越軍總參謀部加強了對K84的防守力量,增派了一個步兵連、3門高射炮和3輛坦克。但K 84 仍不是令人完全放心的地方,如美國飛機進一步擴大轟炸范圍,K84很可能成為空襲的目標,而且K 84 恰好位于從泰國烏塔保空軍基地起飛的美國飛機轟炸越南北方時必經之地,即使未發現K84 這個目標,但美國飛機在返程中仍極有可能將剩余的炸彈隨意丟瀉在這里,對K84構成難以預測的威脅。這就有必要再尋找一個更為安全的地方。經過一番考察、準備和施工,在距K84 15公里、距公路200米的一座石山山洞里,又建成了一座基地,取名H21。1972年12月15日,胡志明的遺體被轉移H 21。
1973年初,越美雙方關于越南問題的巴黎談判達成協議。美國承諾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從越南南方撤出全部美軍。在新的形勢下,1973年2月8日,胡志明的遺體被遷回75A。
這樣,從1969年9月胡志明逝世,為保存他的遺體先后興建了4個基地,對遺體進行了5次轉移。在蘇聯專家的盡心幫助下,遺體自始至終保存完好,越南專家也從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修建胡志明陵墓
胡志明的遺體遷回75A,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修建胡志明陵墓,供國內群眾和國外友人前來瞻仰遺容。
早在1970年8月14日,越南政府就已決定組成修建胡志明主席陵墓籌備小組,由杜梅副總理負責。1971年2月9日,越南政府副總理黎清毅和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諾維科夫在莫斯科簽定了專門協議。協議規定,蘇聯將幫助越南設計、修建胡志明陵墓并進行內部裝修和調試。工程由莫斯科建筑總公司負責設計。越南方面負責安排施工隊伍,選擇施工地點和解決房屋搬遷。1971年11月3日,胡志明陵墓修建委員會正式成立,主要負責人有副總理杜梅、建設部長裴光造、副總參謀長馮世才。蘇方選派著名設計師薩科維奇·加倫為建筑師長、梅特維迪耶夫為總工程師。修建工作從1969年底著手準備。
當時越南黨中央政治局的意愿是抓緊時間,爭取在1971年內可以接待人民群眾前往瞻仰胡志明主席遺容。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僅完成設計方案就用了兩年時間。籌備小組經請示政治局同意,將原定計劃作了調整,改為在1972年8月前完成各項準備工作,當年9月2日開工。但1972年10月美國出動B52 飛機對整個越南北方進行狂轟濫炸,修建工作被迫暫停。直到巴黎協定簽字,修建陵墓工作才得以繼續。范文同總理決定工程于1973年9月2日開工,1975年9月2日落成。實際竣工時間是1975年8月29日。
胡志明陵墓主體建筑高21.5米,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可以抵御重磅炸彈的轟炸和里氏7級地震的破壞。陵墓外層用蘇聯提供的青灰色花崗巖貼面,看去莊嚴、肅穆。頂端的“胡志明主席”五個大字是用采自越南北部高平省的褐色石料鑲砌而成。正門前廳的墻上有用燙金字鑲嵌的一句胡志明的名言:“沒有什么比獨立自由更可貴。”緩步走過33級階梯,便可進入瞻仰大廳。安放胡志明遺體的水晶棺位于大廳中央,面對胡志明頭部的墻上有用9000塊紅色玉石鑲成的越南國旗和越共黨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安放胡志明遺體的鋼床。床面上雕刻有蓮花花紋,床的三面裝有由蘇聯宇航部門特制的鏡子。水晶棺內裝有20種不同的燈具和其它設備,可以自動調節燈的亮度和棺內濕度。鋼床放在一個堅固的基座上,可以自動升降,體現了最先進的科技水平。
1975年7月18日,胡志明的遺體被遷入陵墓。8月29日在巴亭會堂舉行了隆重的陵墓落成典禮。為確保陵墓的安全和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當年12月28日越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保衛胡志明陵墓司令部。
人們走進瞻仰大廳,只見胡志明安臥在水晶棺內,身穿淡黃色咔嘰布中山裝,雙手垂放在腹前,一雙用橡膠輪胎制作的涼鞋——抗戰鞋放在腳旁。在柔和燈光的照射下,胡志明面色紅潤,儀態安詳,銀須清晰可見,仿佛經過一天緊張的工作之后,正在安睡。
胡志明在長達60年的革命生涯中,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因為如此,他贏得了越南人民的衷心愛戴,成為8000萬越南人民的精神支柱。30年來,已有五千多萬國內群眾和國際友人前往瞻仰過胡志明的遺容。人們自然也不會忘記幾十年來為保存胡志明遺體而辛勤工作和默默奉獻的越南和蘇聯技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