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陳云同志誕辰100周年。陳云是我們黨杰出的領導人,是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對我國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之一。我有幸在陳云同志領導下工作過多年,他是我十分尊敬的老領導。在陳云同志誕辰100年之際,回想起在延安中央組織部工作時陳云對我的教誨,仍感慨萬千,激動不已。
耐心細致地教我們做好黨的組織工作
我是1940年底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告別了在河南南陽三年多的黨的地下工作,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三個月就調到中央組織部工作。從1941年3月到1945年9月,時間剛好四年半。最初,中央組織部在延河西岸,楊家嶺對面,旁邊就是中央黨校。
我剛去中央組織部工作時,組織部有一百多人,部里設有干部科、地方科、交通科和秘書處。那時開會,一個大會議室坐得滿滿的。當時中央組織部的干部配備十分強,部長是陳云同志兼任。陳云1937年底從新疆回到延安以后,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并兼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副部長是李富春,當時蔡暢剛剛從蘇聯回來,還沒有正式到婦委去工作,也住在中央組織部,參加組織部里黨的組織生活。干部科科長王鶴壽,副科長樂少華;地方科科長王德;交通科科長王林,他長期做黨的地下交通工作;秘書長武競天。我剛到組織部時,被分配到干部科工作。王鶴壽是一位老黨員,革命經歷和工作經驗十分豐富,樂少華原是上海機器廠的一名產業工人,到蘇聯學習回國后曾任方志敏領導的抗日先遣軍政治部主任,后來在戰斗中負傷,輾轉到延安。當時干部科只設一個科長和一個副科長。
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配合德國在歐洲的進攻態勢,極力把中國變成它擴大侵略戰爭的后方基地,加緊了對解放區、特別是對華北解放區的“掃蕩”和“蠶食”,大搞“治安強化運動”,同時繼續對國民黨采取誘降的方針。我解放區進入了空前困難的時期,人民抗日武裝的人數、抗日根據地的人口和面積都在逐漸縮小。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號召全黨全軍實行“精兵簡政”,精簡機構,充實部隊,加強基層,提高效能,節約人力物力,反對官僚主義。1941年下半年,中央機關開始精簡機構。中央組織部把地方科、交通科分出去,只保留了干部科、秘書處,人員由原來的一百多人減至16人。人員精簡之后,干部科只有7人,其中管檔案的4人,管干部調研的3人;秘書處成為最忙的一個處,在秘書長的領導下,管干部調配的只有5人。另外,陳云還兼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有一個秘書、一個干事,中央黨務委員會只有兩個人。機構精簡后,中央組織部從延河西搬到延河東,就在楊家嶺的溝口,那時人們要去中央機關,第一個經過的就是中央組織部。
中央組織部的工作本來就十分繁忙,機構精簡之后更是忙得不亦樂乎,每天日程都排得很滿,工作要求也非常嚴格。每天吃過晚飯,我們一定要到科長、副科長那里匯報工作。匯報的主要內容就是你這一天做了什么事?與哪些人談了話?做了哪些調查?要給被談話人一個什么樣的結論?你寫的這個結論正確不正確?等等。天天如此,從不間斷。那時候我才二十多歲,年紀輕,精力也充沛。一大早,我還沒有起床,到中央組織部要求談話的干部就來敲門了。我起來抹一把臉,就得接待他們并與他們談話,只有等到送走了他們,我才能去抓緊時間吃早飯。所以,一天到晚總感到覺睡不夠,但是工作緊張歸緊張,感覺還是很愉快。尤其是那時中央組織部的文化生活比較活躍,在工作之余,我們看戲、看電影,還唱歌、打球。部里組織了一個排球隊,富春同志親自擔任指導,有時我們還和兄弟單位來場比賽。
陳云同志對我們十分關心,言傳身教,從嚴要求。回想起來,他在領導我們做黨的組織工作中,有許多指導思想和工作方法至今仍很有啟發意義。
首先是“知人之長”的問題。
陳云經常教導我們,看干部首先要看干部的長處。他從指導思想上給我們提出來,中央組織部的性質和任務與中央社會部的性質和任務不同,社會部是專門找壞人的,組織部是專門找好人的。中央組織部的同志應該滿腔熱情地對待所有到組織部來談工作的同志,對他們要基本上表示信任。要善于找到和發現他們的長處,在發揮他們長處的過程中,啟發并幫助他們逐步地克服短處。有一次,從大后方來了個老黨員匡亞明,他是大革命時期入黨,多年從事黨的宣傳工作。但他的經歷比較曲折,幾次被敵人逮捕入獄。對待這樣一位老黨員,王鶴壽親自和他談話,并向有關人員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廣泛收集證明材料,對每一個歷史關節都進行了研究分析,最后給他作出結論,認為他是一位經過艱苦工作和監獄斗爭考驗的好同志。陳云同志認為這個結論寫得很好,組織我們認真討論,把他歷史上的問題一個一個摘出來,然后一個一個進行分析,這樣一層一層剝開分析以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實際上就是通過這個事例,要我們學習如何做干部審查工作。這樣的事情有很多,陳云同志就是這樣通過“知人之長”的辦法,為我們黨的組織工作和組織隊伍建設開創了好的局面,我們也從中得到了教育和鍛煉。匡亞明同志經過審查后分配給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員做秘書。
其次是“大氣”與“小氣”的論述。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共中央希望中共中央能夠幫助他們。因為德國發動侵蘇戰爭以后,日本有可能對蘇聯遠東地區發動進攻。單純從軍事力量對比來說,我們幫不了蘇聯,但是我們可以靠地下工作的力量幫助他們。為此,毛澤東親自布置,陳云找我們談話,要求盡快找一批有社會關系、政治素質比較好的同志,到東北去開展工作。我們挑選了一批同志,他們有的剛剛結婚,有的愛人剛剛生了孩子,接到任務后,不講任何價錢,欣然同意。也有少數同志有顧慮,擔驚害怕,接受任務時不那么痛快,極個別的人推三阻四地不愿意接受這個任務。
中央黨務委員會就此專門進行了討論,認為這些同志在黨需要他們的時候,在中國共產黨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的重要關頭,在個人生死安危受到嚴重考驗的時候動搖了,哪怕這僅僅是一步動搖都不好。最后決定,把有猶豫表現的幾個同志一律降為候補黨員。好幾個人連夜或者一大早就來敲門找我,說:“我當時是一時思想不通。”還有一個同志,的確有實際困難,從未向組織反映過,他的未婚妻半身癱瘓,臥床不起。起初找他談話時,我們沒有照顧到他的特殊情況,給他提出要求后,他有點猶豫,后來他回去和未婚妻商量,未婚妻講:“寧肯犧牲我,也不能讓你在黨的要求面前表現動搖。”他馬上表示了決心,經討論只給他一個嚴重警告。
中央黨務委員會還專門就這件事發了一個通知。后來這幾個同志表現都不錯,有的在解放戰爭中犧牲了,有的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表現積極。這件事對在延安的知識分子黨員震動很大,因為確定去東北工作的這批同志中,工農分子黨員沒有一個講價錢的,講價錢的都是知識分子黨員。陳云同志很感慨,他說:“工農分子啊,小事小氣,大事大氣。你別看工農分子,他在花一個錢的時候,總是掂量來掂量去,襪子爛了要補了又補,衣服破了要縫了又縫,可謂斤斤計較、很小氣,但真正到性命交關的時刻,他勇于犧牲,不講價錢,大氣得很。知識分子則相反,小事大氣,大事小氣,平常朋友之間,花個錢干個什么的,你看他很大方,真正到性命交關的時刻,他就豁不出來了。”在中國革命的漫長征程中,知識分子黨員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中不少人英勇頑強,視死如歸,慷慨赴難,陳云同志這里的感慨,系針對上述赴東北這一事件中的少數人而發。
第三是“奴隸勞動”的道理。
延安時期,毛澤東給中組部提出的任務有三條:了解情況,掌握政策,調配干部。1941年初,毛澤東發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強調要進行調查研究。當時中央組織部的工作分工,用陳云同志的說法就是:有些人要當“門市”,有些人要搞干部政策研究。我們這些大學生、知識分子干部,是做“門市”的工作,即接待干部、分配干部、與干部談話等。陳云同志要求我們不只是做好干部流動、分配等事務性工作,還要掌握黨的干部政策,研究干部政策。他要求我們要做調查研究,多找一些從前方、后方,邊區、基層來的干部談話,取得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研究干部政策和干部問題。例如,大批來延安的青年人中,知識分子很多,知識分子干部問題就需要很好地研究。又如,當時延安非黨員干部比較多,一批從大后方來的文化人多是非黨員干部,也需要研究他們的問題。陳云同志曾經組織干部科的同志,找非黨員干部談話,一個一個地談,一談就是一天。干部科的同志也到各單位去,與干部部門的同志一起,進行這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中央組織部起草了好幾個有關非黨干部政策和干部問題的文件。
在中央組織部,陳云同志對秘書處的工作也十分重視。他對秘書處的同志說,除了秘書長要負責更多的工作外,秘書科的四個大專學生都要進行“奴隸勞動”。他形象地講:在原始社會,人們是“癩蛤蟆打蒼蠅——剛夠嘴”。經濟真正發展起來是從奴隸社會開始的,奴隸社會有了商品,商品是靠奴隸勞動得來的。你們在這里當“門市”、站“柜臺”,就是從事“奴隸勞動”。只有這樣才能給干部科的同志留出充裕的時間進行調查研究,從事“高級的勞動”。他還說,沒有奴隸社會的奴隸勞動,就沒有希臘、羅馬的燦爛文化,正是奴隸勞動養活了一批文化人去進行文化創造。一開始,大家議論時還不理解自己怎么進行“奴隸勞動”?后來想一想陳云同志說得是有道理的。機關也要有分工,一部分人忙事務性工作,做點犧牲,才能換來大部分人有計劃、有秩序地工作,不致于大家都處于忙亂之中。
身體力行,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
陳云同志一向重視抓干部的學習,我到中央組織部工作參加的第一個會議就是學習會,他主持全體干部學習《共產黨宣言》。這本書是延安出版的,每人一冊。陳云請柯柏年為我們輔導,念一段,討論一段,陳云還向輔導員提問題。他組織我們學習《反杜林論》,請吳亮平來輔導,《反杜林論》就是他翻譯的,尤其是學習其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一部分,也是念一段,討論一段,我們提出許多問題。那時出席“七大”的代表,有不少住在中央組織部。如陶鑄同志,他是鄂中地區的“七大”代表,就住在中央組織部,也參加我們的學習。每一次學習,他都抱一大摞馬恩列斯的著作,引經據典,與人爭論起來,也爭得面紅耳赤。這些學習,是我一生中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收獲最大、感受最深刻的。
1941年11月,中央機關召開了精簡以后的第一次全體干部大會,毛澤東到會講話。會議地點在中央辦公廳門口的小廣場,會議由中央副秘書長李富春主持。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聽他講話。毛主席給我的突出印象是很樸素,很隨和。當時延安的生活已經好轉,可毛主席還穿著一件有補釘的大衣。他看到門口有幾個孩子,便走過去和他們打招呼。我至今仍然記得毛主席那天講話的內容,他主要講了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他說:“你們可不要小看主觀主義,主觀主義也是個主義呢!”他說,過去我們湖南人看到外國人手里提個文明棍,穿的褲子褲縫都是直的,于是斷定外國人的腿不會打彎兒,要不為什么褲縫是直的,走路還要拿棍子呢?毛主席通過深入淺出的解釋,深刻地說明了主觀主義的巨大危害。他指出,中央機關的任務就是要了解真實情況,掌握正確的政策,主觀臆斷不能了解真實情況,不能了解真實情況怎么能掌握正確的政策呢?必須反對主觀主義,深入進行調查研究。
毛主席說,我們不了解外國,現在又不能到外國去調查研究,可是有外國人在延安,應該向這些人作調查。他風趣地講,印度援華醫療隊有個巴蘇華,就在延安醫院工作,你們要了解印度的情況可以去找他;要了解印度尼西亞的情況,可以找阿里阿罕;要了解日本的情況,就找日本戰俘。當時延安辦了一個日本工農學校,前方送回來的日本戰俘都在這里學習。為了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張聞天、陳云等中央領導同志都親自帶頭,到農村、到工廠進行調查研究。陳云同志找了許多從大后方來的比較知名的非黨人士談話,了解情況。當時中央專門作了一個關于知識分子干部的決定,一個關于非黨干部的決定,都是陳云同志和中央組織部進行調查研究后起草的。
1942年的延安整風是一次大規模的馬克思主義學習運動。整風的文件算起來有近三十個,大家幾乎是逐字逐句地學習。記得那時在延安參加整風學習最認真的典型是徐特立同志,本來中央已經發了文件,可是徐老還是把文件抄到自己的本子上,認真來讀。
延安整風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調查研究,毛澤東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還親筆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字,鑲嵌在延安中央黨校大禮堂的山墻上。1947年胡宗南進犯延安時,中央黨校被破壞,當地老鄉把這四個字的刻石埋藏起來,直到1948年后,才重新被裝上,恢復了原樣。
通過整風學習,我提高了馬克思主義水平。入黨前,我讀過《共產黨宣言》,很多內容讀不懂。在延安學習,非常認真的。從《共產黨宣言》學起,硬是一字一句地去學。我沒有趕上學哲學,是整風中補學的。正如陳云同志講的,學好哲學終身受用。在學習這些經典著作的同時,我們還認真學習了一系列整風文件,包括《農村調查》、《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通過認真學習,大大提高了理論水平,也培養了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熱愛學習的習慣。當時,《解放日報》還發表了陳云同志寫的《到什么地方去學習》一文,影響很大。
通過延安整風,全黨的群眾觀點大大加強。在延安的許多中央領導同志做出了好榜樣,陳云等同志都堅持到基層去給大家講課,一些領導還專門到楊家嶺勤雜人員學習班上講課。徐老講中國共產黨南征北戰的歷史,陳毅講在蘇北堅持斗爭的經過。許多黨的高級干部與一般群眾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任弼時同志主持給一位姓楊的老炊事員祝壽,還風趣地寫了一副對聯:“楊老不老老當益壯,祝壽長壽壽比南山。”整風后期,我和幾個同志幫助機關服務人員學習文化。他們多是前方送來的小同志,文化水平低,但學習都很認真。我要他們每天記日記,替他們改錯字,改不通的句子。
在整風運動中,同志之間無處不談整風學習,無處不談思想改造,會上會下都要交流。飯后我們到延河邊散步,星期天訪親看友,大家都要相互切磋,相互砥礪。許多知識分子說,在整風中有一種脫胎換骨之感。陳云同志要我去橋兒溝參加魯藝干部整風座談會,黨員、非黨員都參加,呂驥、張庚、向隅、馬達等同志都講得很好。詩人塞克說:過去我喜歡離群索居,思想脫離實際,兩只腳是吊在半空中的。整風以后,我的腳才踏在中國的土地上。
在延安,陳云同志還不斷要求我們向黨內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同志學習。一次,彭真同志從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回延安,作了個系列報告,講晉察冀黨的政策問題,講得很好。毛主席對報告評價比較高。陳云同志對我們說:毛主席聽了彭真同志關于根據地建設各項政策的報告之后,認為要建設新中國,就必須像晉察冀根據地一樣,進行一系列的建設,不光是黨的建設、軍隊建設,還有很重要的政權建設和群眾工作。彭真同志講了一句話,“政策可以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為我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來服務”。這句話毛主席很欣賞。我雖然沒有在根據地工作過,可是在白區工作了一段時間,也深受啟發。當時五臺山根據地全是山區,條件困難,敵人實行“三光”政策,制造無人區,最缺乏醫藥,軍隊和老百姓都需要送藥。缺乏一些日用必需品,有些可以自己做,如火柴、洋蠟等,有些自己做不了。怎樣取得這些東西?就是提高價格。要什么東西,就提高什么東西的價格。把價格提高后,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張家口、太原、大同等地方的商人就自動跑過來做生意了。毛主席很欣賞彭真的這種做法,提出這就是政策調動了積極性。彭真同志是這樣做的,李先念同志也是這樣做的。有人曾問過李先念同志,你從延安出來時,隨從不過兩三個人,幾條槍,到鄂東以后,能很快發展起來,延安給了你什么東西?先念同志笑了,說:“中央沒給我一分錢、一條槍、一粒子彈,就是給了我政策,就發展了起來,發展成一個鉆入敵人心臟的大根據地。”這些事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我以后到東北做農村工作奠定了基礎。
陳云同志對我的教誨終生難忘
在中央組織部工作的幾年,陳云同志對我們青年干部的培養和教育終生難忘,他是我們從事革命工作的楷模。
陳云同志在長期實踐中堅持學習的精神,給我的印象最深,影響也最大。當時中央組織部的工作十分繁忙,但是陳云同志從未放松過抓學習,我們每個星期總要兩次坐下來學習。陳云同志風趣地說:大家工作時都坐硬板凳,學習時要坐“軟椅子”。所謂軟椅子類似“馬扎”,是用麻繩拉起來,上邊放上割成小塊的毛毯。我們的學習是認真閱讀馬列原著,一字一句地學,然后展開熱烈的討論。在這種討論甚至爭論中,我們感到很有收獲。記得那時在學習中,大家對輔導的同志總是提出一大堆問題,有些問題他們也答不上來。有一次,我們就把《反杜林論》的翻譯吳亮平問住了,陳云同志風趣地問他:“你都說不清楚,怎么能翻譯出來?”他說:“實在沒辦法,我是照字面翻譯的,老實說有些弄不懂。”
中組部人員精簡后,就在窯洞的會議室放個長桌子,16個人坐在桌子兩邊進行學習。這種學習一直未間斷,不僅學政治,也學科學知識,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很多知識。當時,中央組織部的學習在中央機關各部門中是比較突出的。有一次,張鼎丞同志找陳云談話,陳云留他吃飯,要我去給他介紹中央組織部的學習情況。張鼎丞聽了很高興,他說:我們也要學這個辦法,提高干部水平是我們做好工作的最基本一條。
我到中央組織部后,陳云同志第一次找我談話就指出,到中組部工作就要善于發現每位干部的長處,只有發現干部的長處,才能善于發現人才。在工作中,我一直堅持貫徹陳云同志的這一指導思想,接待了大批從各根據地和國統區來延安的干部,根據他們的特長,向領導提出對這些干部的使用意見。
我們秘書處五個人,秘書長是位老干部,其余四人都是大專學生,一個是清華大學的,一個是北洋大學的,一個是專科學校的,再一個就是我,北京大學的。而干部科的同志都是中學文化程度,檔案室的同志有的就是農民出身的老紅軍。正是這樣,陳云同志對我們提出要求,幫助文化程度低的同志學文化。
中央組織部開支部會,每次都由支部書記親自主持,陳云同志、富春同志和蔡暢同志,只要在部里就一定來參加支部組織生活。武競天是山西人,坐過反動派的監獄,出獄后來到延安,在抗大學習后到中央組織部做秘書長。當時,秘書長主要管機關生活,他搞得不錯,生產搞得也不錯,還做點買賣,改善機關同志的生活。但是,武競天因為資格老,工作中有點一言堂。他手下工作的老同志,一般都比較老實,很少意見,可是一些新到延安的知識分子意見就多了。你給他提意見,他就壓制你,不讓你提。最后這件事反映到支部民主生活會上,他們說:“秘書長壓制民主,好多人不敢講話,提意見要被追查。”當時陳云同志就站起來動員大家講話;富春同志也拍拍胸脯說:“共產黨員要敢于講話,要無所畏懼,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嘛。”這次民主生活會給我的印象深刻,至今仍記憶猶新。
陳云同志非常重視調查研究,他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做調查研究,用百分之十的時間做決策。毛主席講:領導機關的責任就是出主意、用干部。無論是出主意,還是用干部,都需要了解情況。陳云同志為了研究根據地黨的建設,親自找從前方根據地到延安的同志談話,聽取大家的意見以及對戰爭環境中建黨的經驗,并針對延安非黨干部多的情況,指出大批非黨干部是我們做黨的組織工作的人的重要研究課題。
在陳云同志主持中央組織部工作時,他放手讓干部大膽地去工作。陳云同志當時是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任務比較重,工作比較多。他對中央組織部的工作基本上是抓大事,如調查研究、制定干部政策、重要干部的調配等工作。如,抗日戰爭后期,東北地區的工作需要加強,需有一批干部到東北去做地下工作,這些干部的調配都是他親自過問,并向毛主席匯報。而一般的干部調配工作,他就放手讓干部科長王鶴壽去處理。他把他的圖章放在王那兒,干部調配由干部科長代為簽字蓋章。
陳云同志對我們年輕干部十分關心,在工作中嚴格要求,在生活上關心照顧,在思想方面耐心教育和幫助。我們住的楊家嶺,窯洞一共三層,我住一層,陳云住二層,上下層之間有一條帶木欄的土臺階相通。一天晚上,陳云提著馬燈到我的窯洞里和我談話,談了兩三個鐘頭。他詳細地詢問了我的經歷,讓我談自己的思想,并結合他的經歷給我講了他自己思想變化的過程。他說,一個人在革命關頭和關鍵時刻,正是受考驗的時候。大革命失敗后,他回到鄉下去進行武裝斗爭、組織暴動,他的親屬紛紛來找他,勸他不要干了,說他聰明能干,今后路程還長,干什么不行,難道非要干共產黨不行?那時,他也是翻來覆去考慮,結果還是認定要走革命這條路。他說服了一些親友,一些未能說服的,干脆不予理睬,只有這樣,才能把革命道路堅持走下去。陳云還講了他在蘇區工作的一段經歷,怎樣聯系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如何通過給紅軍戰士講《三國演義》,使戰士越聽越有興趣,戰士和他越來越親近。接著他對我說,你們這些青年知識分子有很多長處,但也有不少毛病。最大的毛病是把自己看得太高,結果使自己高居于群眾之上,不是在群眾之中。不能和群眾打成一片,你本領再大,也無用武之地。不與群眾結合,就不能施展你的才能。他結合我的情況指出我在黨內的經歷短,思想鍛煉差,有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的毛病。驕傲自滿、自以為是是犯主觀主義毛病的根源。主觀主義就是主觀不符合客觀實際,可是自己還以為是正確的。他聽我講述了在河南南陽開展地下工作的那段經歷后說,你們一個縣雖說范圍不大,能夠有七千條槍,這也是不小的力量,真正把工作做好了,就相當于我們蘇區里一個分區了。陳云對我在南陽的地下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后,又指出這也可能是養成我自我估計過高、自以為是的原因之一。這次長談,對我提高思想認識和思想水平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陳云還仔細翻看了我的學習筆記,并作了批示,對我的教育很大。很可惜這個筆記本后來丟失了。我們在中央組織部工作的同志都愿意與陳云同志交流思想,聆聽他的講話。
陳云同志雖然做干部工作,但對經濟工作十分重視。當時李富春任中央副秘書長兼財經工作部部長,在延安做經濟工作。陳云對富春同志抓經濟工作很欣賞,他說我們做政治工作的人都應有一段做經濟工作的經歷,這樣工作才不至于空,不至于虛。陳云還介紹說:毛主席很欣賞林楓同志的工作。林楓從晉西北到延安向毛主席匯報,毛主席問他工作情況,他說,“我沒有別的本領,我就是要把解放區軍民吃飯穿衣的問題解決好”。林楓是晉綏區黨委書記,當時晉西北非常困難,干部和軍隊沒有糧食吃,只能吃黑豆,許多戰士都患了夜盲癥。但那里的根據地硬是支撐了下來,不只是保衛了延安,而且成為包圍太原、進入綏遠的一個根據地。林楓說:“作為地方黨的工作,一切力量就集中到解決全區人民的生活問題,然后動員全區人民參軍支前。”毛主席很欣賞,說做工作就要像林楓同志這樣做,踏踏實實地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在此基礎上,動員人民支援前線,參軍抗戰。陳云同志講,抗戰勝利后,我們共產黨能得到天下,要天下穩定,就必須使全國四萬萬五千萬人都有一個飯碗。陳云同志后來去做經濟工作,學習經濟工作,并成為新中國經濟工作的重要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
在延安,我有幸在陳云同志領導下工作了三年多,1944年,陳云調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則由彭真代理。像我這樣一個年輕知識分子,憑著抗日的熱情,參加“一二·九”運動,走到革命隊伍里來,經過在河南南陽那一段地下革命工作的鍛煉,再經過延安這一段刻苦學習和思想覺悟的提高,應該說基本上變成為一個提高了政治覺悟的自覺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