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號上午,安徽中廈林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執權看著厚厚一疊剛辦下來的“林權證”,長舒一口氣,因為剛剛實施的“林權流轉”新模式終于完成了最重要的一環。鮮為人知的是,這背后經歷了不少的曲折和等待。在他看來,“林權流轉”這個新生事物已經開始為人們所接受。
雖然這是一家企業的經營模式,但背后卻有著更宏觀的背景和廣泛推廣的理由:在當今我國林業步入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新時代,伴隨著林業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民間資本的介入,林業龍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在他們的積極探索中,“林權流轉”的這種新的經營模式脫穎而出。2004年10月,中廈林業公司在合肥成立分公司并率先推廣這種模式,于是他們成為安徽林業改革與發展中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從他們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林權流轉”模式的特點及前景,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解讀,如何加快林業改革與發展這個重大命題。
什么是“林權轉流”
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如何加強林業發展,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業產品供給重要任務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的林業,面臨著重大改革。
早在200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林業發展的決定》中就指出,要充分利用全社會的力量,以市場化運作的手段發展林業;要充分運用市場體制和利益法則,放活林業的經營權。不久前,主管安徽林業的趙樹叢副省長明確指出,要積極推進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盤活森林資源資產,促進各類林業生產要素的流動和有效組合,為實現林業規模經營創造必要條件;并且強調要改革林業建設資金的安排方式和運行機制,采取招標租賃等多種靈活形式,努力提高林業投資效益,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
有關專家認為,國家有關政策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企業參與投資造林,并肯定了投資效益的回報,而這是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的源動力。對這種源動力加以正確引導,將會推動全社會辦林業,對林業的跨越式發展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的“林權流轉”模式,即通過森林、林地和林木的合理流轉,能很好地解決傳統林業投資周期長、效益差的問題,并能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這一新生事物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據王執權介紹,所謂“林權流轉”,就是造林部門在留足自有林地的基礎上,對部分林地的林木所有權進行有償轉讓。這種方式最早源于歐洲等林業發達的國家。并且是以政府為委托方,專業公司為受委托方出現的。它實質上是在全社會辦林業的概念中注入市場機制和利益法則,形成公司與林木所有者流轉加合作托管的全新經營關系鏈。它的前提是國家允許森林、林地和林木合理流轉,使具有投資能力的城鄉居民和企事業單位獲得林地、林木的使用權。這種經營模式兼顧了各方的利益,能夠實現造林效益的最大化。
“林權轉流”激活林業生產力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新模式的優點逐漸顯現出來:
一是有利于聚集民資,解決了長期困擾林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以利益作為前提,能把大量民間和社會資本以投資方式聚集到林業開發領域。二是有利于農民增收。一方面,農民通過林地、林木使用權流轉獲得流轉效益;另一方而通過參與林木管護取得收益。三是有利于投資增效。“托管造林”為投資者解決了缺乏培育、管護林木的技術難題,因為專業化造林公司對林木實行集約化經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林木生長量和優質商品材出材率,最大限度保證了投資效益。四是有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廣。由于投資者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他們最關心也最期盼應用林業的新品種、新技術,以提高林木成長量,縮短林木輪伐周期和投資回報周期,從而加快了科研成果轉化為林業生產力的進程。
“林權流轉”解決了我國林業計劃經濟時代的經營模式過于單一,市場機制不健全,國有林業投入高,經濟回報低,公有制林業企業缺乏管理、技術和持續的經營能力等弊端。正因如此,“林權流轉”這一經營模式受到了政府、農民群眾和投資者的關注和肯定。然而,新模式的探索和推廣注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大的困難來自于他的推動者之一的政府。
“從實際操作來看,最難的還是林權證的辦理。”王執權在采訪時說,“通過中廈林業公司一年的運作,已有7000畝林地取得了林權證,但更多的還在漫漫的申辦途中。對于公司來說,部分林權證未能及時申辦下來,僅此就導致企業經營困難重重。”
《決策》記者走訪有關部門時也了解到,在具體辦理林權證的時候,基層林業部門由于遇到了一些難題,就把林權證的辦理擱淺了。諸如包產到戶的林地,由于當時在包產到戶時是依靠粗放的行政命令,沒有經過科學的丈量,不像現在有GPS可以精確的定位,從而造成林地或山場界限不清;辦證資料不齊全,有的林權證丟了,有的林地相鄰各方中有的沒簽字,有的界限變動很大,現在要弄清楚這些難度非常大等問題,因此在部分林權證的辦理上就采用了“無為政策”。
有關專家針對這種現象指出,林業改革作為系統工程,光靠管理部門是遠遠不夠的,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如果對林業改革的精神和政策理解不透徹,不注重“疏”只著眼于“管”,不去轉變職能、增強服務意識,不能為改革創新者創造好的環境,這對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是十分不利的。他們希望相關管理部門對“林權流轉”傾注更大的熱忱和關注。
“林權流轉”的風險控制
林業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在政策上積極引導,在工作中通過其他的手段如林權變更登記,采伐證辦理等,促進“林權流轉”和造林公司規范化。
對于造林公司來說,王執權告訴《決策》,在“托管造林”過程中,他們感到最需要做工作的,也是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的回報和風險,即回報如何、投資保障和風險預測。
近年來,造林的投資回報預期普遍為業內人士所看好,因為民間資本的積極參與,木材市場需求的膨脹,價格在可以預見的短期內會上漲。安徽林業在區位上是“東擴南用”,條件優越。隨著林權流轉的活躍,林業投資的回報率會水漲船高。
在“林權流轉”的模式下投資林業可能產生的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林木生長周期內發生風害、凍害、雹災、旱災及病蟲害等自然危害;二是后期的管理管護問題;三是價格風險。
對此,王執權逐一作了分析:安徽的氣候相對而言,不論是日照時間,還是年降水量等,都比較適宜林木生長,北方常見的風沙、凍害等惡劣天氣在安徽幾乎不存在,也就是說,因自然氣候原因影響林木產量的幾率很小。在病蟲害的防治上,以中廈林業公司為例,其所采用苗木為歐美系速生楊,且多個品種混和栽植,并含有轉基因成分,可以有力的遏制病蟲害傳播。作為安徽最大的一家專業從事林業工程的民營企業,中廈公司采用軍事化管理模式組建了“造林、育林、護林”一條龍的營林團隊,與中國林科院、安慶林業局科技中心等專業部門保持長期的技術咨詢、培訓合作關系,從技術層面上說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而且,作為安徽“林權流轉”的開拓者,中廈林業公司為進一步降低投資風險,在簽訂林權轉讓合同時即向客戶承諾:7年管護期滿時,平均每畝木材蓄積量不低于15立方米,不足部分由中廈林業公司自有林地補償。
這些措施都很好地控制了風險,為投資者提供了保障。這種新模式還有待有關各方在實踐中共同來探索。通過中廈林業這樣一大批造林龍頭企業的不斷實踐和努力,林權流轉新模式將會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