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祥的工作,是不停地吃泡面,大口地吃,大量地吃。
他是臺灣某泡面公司的研發專員,為了開發新口味,得不斷重復調味、試吃,一天至少吃上四五十次。比如新款面的品名是碳烤味,就要想辦法用各種調味料,做出很像碳烤的味道,邊調邊吃。同一種口味,鹽從0.1克,一直增量到1克,他就得吃10次;公司常舉辦國際泡面試吃會,一吃就是30種;對手一有新品上市,他也得用嘴巴剖析敵情。
他的作品只有兩種下場:好吃、難吃,簡單但也殘酷。記得第一次研發出新口味,給內部員工試吃,他在一旁等候審判,全身冒冷汗。同事不會直接說難吃,而是委婉地說:“不怎么好吃。”袁嘉祥聽了真想撞墻。
工作4年,像章魚燒、客家小炒,都是他的創意,有些停產,有些持續熱賣。他常半夜上便利商店偷看,看看他的泡面有沒有人買,貨架的第一格空出,他就會幫著把后面的往前補。
一直吃泡面,旁人看了都反胃,他卻很開心。“半夜肚子餓,我的宵夜也是泡面。我從小就愛吃,再多也不膩。”上班時,可以不停吃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沒人管,想想也挺幸福的。
但家人從不吃他的泡面。老人家總認為有防腐劑,終于有一次,爸媽肯試試他的作品了,不過,卻把干面泡成了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