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對我省扶貧開發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提出扶貧開發要注意發揮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本文就此談談學習體會。
近年來,我省的扶貧開發工作從貴州實際出發,集中抓好幫助貧困群眾解決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這“三個基本”,取得了一定成績。我省八七扶貧攻堅7年解決了687萬人的溫飽問題,平均每年解決98萬人。進入新階段扶貧后,4年全省完成了解決14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2001年解決了50萬人、2002年30萬人、2003年20萬人、2004年40萬人)。但是,由于歷史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影響,我省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問題仍未根本解決;由于脫貧和返貧交織發生,我省貧困人口下降呈趨緩態勢,扶貧工作任務仍十分繁重。目前我省尚有277萬絕對貧困人口,要達到中央“2010年盡快解決少數貧困人口的溫飽”要求,仍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橫向比較,我省仍是全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的一個主戰場。
要推進我省的扶貧開發,不僅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貧困地區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加大扶持力度,還要更新扶貧觀念、創新扶貧機制,以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回顧我省扶貧開發的實踐,以往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扶貧形式,這種形式是值得肯定的,應當堅持,但是從國際和省外的扶貧經驗分析,扶貧的模式應當多元化,運用市場經濟規律推進扶貧開發是扶貧的模式多元化的重要內容。從理論上深入分析,運用市場經濟規律加快扶貧開發的步伐其實質是扶貧模式的創新。
所謂模式本意是指模型和方式,扶貧模式尚無定論,我認為,扶貧模式應當包含三個因素,即扶貧主體、扶貧方式和扶貧受體。
運用市場規律推進扶貧開發,從扶貧模式的角度進行分析,主要解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解決了扶貧主體的利益問題,作為社會扶貧主體的企業和個人在扶貧過程中如能得到相應的經濟利益,就可以帶來扶貧的可持續性,反之,則往往導致短期行為和隨機性,致使社會扶貧資金難以經常持續地注入。二是解決了扶貧受體的依賴性,對那些有勞動能力而一味等靠要,以政府救濟、慰問為生的貧困戶是生動的市場經濟意識的培訓,通過市場經濟意識的灌輸,達到扶志扶本的目的,提高扶貧受體脫貧的主動性,調動其自食其力的積極性。三是從扶貧方式來說,解決了扶貧主體和受體在扶貧開發中的社會地位平等問題,扶貧主體不是施舍者,而扶貧受體也不是被施舍者,雙方在這一社會活動中按照市場的價值規律進行等價交換,實現了經濟利益的雙贏。總之,運用市場機制扶貧,是扶貧觀念的重要創新,是從根本上幫助貧困人口造血,而不僅僅是給他們輸血的模式,是“授人以漁”的科學扶貧模式。
運用市場規律推進扶貧開發,有利于實現扶貧開發的目標,有利于完善扶貧開發的方式和手段。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階段,適應建設和諧社會新的發展要求,扶貧開發的更高目標,已不是單純解決溫飽,而是遏制返貧、長期富裕;扶貧開發的主要方式,已不是簡單的救濟救助,而是調節社會關系、推進社會公平;扶貧開發主要手段,已不是“養起來”扶貧,而是政府管理社會、市場配置資源兩者并舉才是最根本措施。
反之,扶貧開發如果不善于利用市場機制,而是全部靠政府大包大攬,就會帶來嚴重的問題:一方面,作為扶貧主體的政府,由于財力、人力、物力都有限,不可能將所有的扶貧工作全部包攬下來,特別是我省經濟欠發達,而貧困面又相當大貧困程度又特別深,包括低收入人口在內全省還有800萬左右,要大包大攬實際上也難以做到。另一方面,作為扶貧受體的貧困者,作為弱勢群體在市場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僅僅靠有限的救濟資金很難使他們擺脫困境。由于沒有培育出適應市場競爭的脫貧長效機制,難以抑制不斷出現的“返貧”現象。即使解決了他們眼前的暫時困難,也很難保證他們能夠徹底脫貧,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
運用市場規律推進扶貧開發,要重視抓好以下環節。要尊重市場規律,按照市場規律確立扶貧開發工作的思路,找準“致貧”根本原因,抓住扶貧關鍵環節,真正做到按市場規律辦事。要突出抓好貧困地區特色自然資源利用,因為特色資源的利用有一定的資源壟斷性,在市場上容易獲得一定的壟斷利潤;要突出抓好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因為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而勞動力價格低廉,按照價值規律,生產出來的產品必然具有價格低廉的競爭優勢;要培育貧困群眾的市場觀念、競爭意識,努力走出一條以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推動扶貧開發工作新路子;要幫助貧困群眾分析市場變動規律、價格變化規律,回避市場風險,防止農產品市場大起大落帶來的巨大損失;要鼓勵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到貧困地區去投資,例如貧困地區許多農產品需要建設基地,可以動員他們去投資建設,貧困地區的企業虧損,可以動員他們去收購、兼并、聯營、重組等,以挽救虧損和困難的企業,使企業獲得新的生命力。
運用市場規律推進扶貧開發,要積極推廣參與式扶貧,讓農民參與扶貧項目的選擇、實施、管理和監測,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進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合理引入競爭機制,努力使有限的扶貧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投資效益。
運用市場規律推進扶貧開發,要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才能建立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的產業結構,才能主動參與優勢互補的市場分工格局,提高經濟競爭力。從我省的實踐來看,要認真總結推廣我省產業化經營的成功經驗,大膽探索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大力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市場十農戶”等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組織和引導廣大貧困農戶搞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努力建成一批結構特色不同的專業經濟區域和面向不同市場的經濟地帶。要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架通生產與市場聯系的“橋梁”,及時、準確地向貧困農民傳遞各類信息,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改變過去信息不靈、市場行情不清,盲目生產的狀況。要積極引導和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農村民間生產和流通組織,提高貧困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作者系貴州省扶貧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 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