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重在閱讀。閱讀要用自己的性情、知識、經驗、體悟讀出思想,讀出感動,從而弄明課文的內容,領悟課文的含義。這里以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教材為例,教你幾個讀課文的招數。
一、讀懂題目
題目是課文的眼睛。對題目進行反復的朗讀和感悟,從各個角度進行審視,能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花瓣飄香》一文,為什么飄香的是“花瓣”,不是花朵、鮮花?原來,小女孩想摘片花瓣送給生病的媽媽,但是又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花瓣的香氣伴隨著人世間的情感久久流淌。題目本身的深刻含義一下子看不出來,但通過反復讀,能悟出潛在的道理,因為真理往往藏在一個又一個問號的背后。
二、讀懂詞句
詞句是課文的磚瓦,把它們砌造得體,課文就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七顆鉆石》一課中有“干旱”、“干涸”、“干枯”3個撐起課文的關鍵詞。干旱讓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才引發了一個小姑娘找水的故事。她寧愿自己忍受口渴的煎熬,卻把好不容易找到的水讓給過路人、讓給小狗。善良的品格、助人的精神如同北斗星一樣光彩照人。如果忽略了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體悟,“七顆鉆石”的精神就輕了,就淡了,也就不感人了。邊思考邊閱讀,在辨析詞義的過程中思維就會不斷深入。
三、讀懂章法
章法是指文章的組織結構。讀懂了章法,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寫作水平。
比如《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用“總——分——總”的方法先總寫云霧的神秘色彩,接著分寫了云霧千姿百態的美景和瞬息萬變的狀態,最后贊嘆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條理清楚,行文流暢,好讀,好記。教材所選文章都很注重前后照應,或者龍頭鳳尾,或者畫龍點睛。因此,閱讀時要前后對應著讀,頭尾比照著讀。
四、內外聯系
內,指課文內部的知識;外,指與課文相關的外部資料。葉圣陶爺爺有一句詩:“天地閱覽室,萬物皆讀書。”說的就是要擴展閱讀的對象和途徑。
比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提到,“晚上12點之前不準釣鱸魚”。為什么?文中沒有交代,而這些又恰恰是讀懂課文的前提和基礎, 閱讀時,我們可以先做兩件事作為鋪墊——一是背誦宋代范仲淹的《江上漁者》;二是查閱有關資料,知道:鱸魚,性兇猛,以魚、蝦為食。有關部門規定:早春3~5月間每晚12時之前是鱸魚交尾、產卵、孵化時期,禁止捕獲。掌握了以上的材料,才懂得文中情與法的較量,從心底欽佩爸爸自覺執法的品格,更加喚起我們不管何時何地都要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
上面說的幾個基本招數聽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但是堅持這樣做了,你一定會更加喜愛閱讀,在閱讀中有更多收獲。
★作者系蘇教版小語教材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