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對任教的幾屆學生進行過心理期望的調查,學生不同,但結果卻驚人的相同:學生期望最多的是能得到老師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有的學生甚至說:能得到老師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比獲得滿分還高興。
但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使我們許多教師認為自己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學生學習、成長的主宰者,要求學生的一言一行,都要按我的指令和要求、思路和意志去做,學生稍有“越軌”,就大發雷霆,嚴加斥責。老師對學生態度生硬,甚至當眾羞辱學生,對學生的傷害特別大。由于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信,他的一句“不中聽”的話,甚至會給學生的一生帶來負面影響。很多學生的心理就這樣被老師所壓抑。所以,許多學生感覺學習生活是那樣的枯燥無味、壓抑沉悶。
教育教學活動畢竟有其自身的科學規律,學生再“笨”、再“懶”、再“難管”,都不能成為被教師蔑視、嘲諷、侮辱、威脅的理由;教師在一個被認為“難管”的學生面前束手無策,只是用難聽的話去打擊他,本身就是一種不稱職。更何況,學生們其實并不像有的教師認定的那樣笨,關鍵要看教師有沒有從心底里尊重和愛護學生的意識,有沒有掌握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硬本領。我覺得教學管理的過程應該是師生的心智、情感交流,互為尊重、理解、信任的過程。
這并非是對學生的行為聽之任之,而是要在一種健康、平等的人際環境中,探索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
一、多用鼓勵
中考失利的陰影、技能課跟不上、成績不好,都會影響自信心。而且女學生生性敏感,一個小小的挫折都會使其失去自信。所以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經常鼓勵,如:周記和學期的評語、談心時、學期末的評優等,也可以讓班上其他同學參與進來,用肢體語言、給她掌聲,給她幫助,共同鼓勵基礎差的學生。其實,自卑的學生特別在乎整個群體關心她、贊美她,這能激勵她更快地進步。
二、欣賞學生
如果你討厭學生,那么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學生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他們各有特性。哪怕是最“笨”、最“懶”、最“難管”、最“差”的學生,身上都有好的一面,都有潛在的積極向上的意識,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我們老師應該能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欣賞學生的優點,就是對學生最好的獎賞。
三、信任最重要
我們的學生十六、七歲,總以為自己已是大人,什么都懂,又有點逆反心理,若光是說教,他們會聽得不耐煩,假如說:“都那么大了,道理都懂……”他們就感覺到被尊重和信任,沒有一點居高臨下管教人的意思。而學生反而開始自我反省了。像這樣年齡的學生,就是最希望老師把自己當作大人來對待,給自己多一點信任。
那么,是不是就不能批評學生了呢?
當然批評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關鍵是用什么方式批評。你得讓他們感覺到你對她是愛護的。不能輕易讓學生當眾出丑,接觸那些“特殊分子”的時候,可以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單獨談,幫他們找問題,試著和他們交朋友。
四、換位思考
碰到學生闖禍、犯錯時,不要急于開口,先讓自己冷靜幾分鐘,再和學生交流,了解前因后果,然后站在學生的角度一起分析他這樣做可能會帶來的后果,再適時提出自己的建議,“如果我遇到這種情況,我想我會……”、“如果我是你,現在我會……” 沒什么責備,但學生已經理解了老師的意圖,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五、善用眼神
老師也是人,也會不耐煩,會“恨鐵不成鋼”,一時情急,語氣稍重在所難免,畢竟“嚴師出高徒”,永遠保持“和風細雨”相當困難。但如果我們能善用眼神,效果可能會大大不同。但如果能配合幾個心疼、擔憂、焦灼交織的眼神,那對學生而言,就似暖流成動力了!
六、諷刺不得
學生對老師的嚴厲批評會感覺害怕和委屈,但這樣的批評往往針對你的缺點或錯誤,“挨批”倒也心服口服,覺得最不舒服的是拐彎抹角的譏諷。那種刻薄的諷刺更傷人心。如個別學生因基礎不好跟不上就被老師上課時稱為“白癡”,個子矮被叫作“三等殘廢”等,許多學生在周記中寫了此事,深為反感。其實,不管優差,每個學生都同樣需要關愛。如果教師充分注意到這一點,就不會對落后學生口無遮攔。
得到別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是人的一種普遍需要,對于青年學生尤其有意義。老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其實質是對他的品德、才華、能力的承認,是對他的存在價值和意義的肯定。學生如果能得到老師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就會增強奮發進取的信心,獲得前進的動力;相反,就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和意向。
我們的學生是未來的幼兒和小學教師,我們更應突出言傳身教,要求“未來的教師”要從學生的成長、發展出發,尊重不同能力層次、學習習慣、個性特長的學生的需要,激勵求異,張揚個性,提倡結論的多解性、多樣性,獲得結論的思維方式、認知過程的多端性、多層次性;鼓勵質疑和批判,鼓勵提出獨特的見解和堅持正確的意見,鼓勵實踐和創新,以此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多元智力和多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自我持續學習、自我發展超越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使我們的教師都帶著尊重、理解、信任學生的教學理念,信心百倍地走上與學生民主、平等、合作交往的教學征程,畢業后做一個富有人情味、關愛學生成長的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