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閑意義的探詢
1.休閑的一般意義。休閑,從文字上看,休,人依木而“休”,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休,游息也?!遍e,即嫻靜、適意,指心緒的平和與安寧。休閑常用于休息或閑暇的同義詞。其實,休息是相對于勞作而言,指身體在勞作時間以外的、持續性活動的狀態;休息僅僅是獲得片刻喘息之機,為的是放松肌肉、活絡筋骨、消除疲乏,以利于繼續繁重而緊張的工作。相對而言,休息只是一種被動的身心調節,而休閑則是一種主動的自由選擇,是全身心的放松,尤其是神經和精神的全面松弛,為的是獲得心理的愉悅,使埋藏在心底之欲望得到釋放,使長期積壓的痛苦和焦躁情緒得到消解。
2.思想家探討的休閑意義。在馬克思看來:“休閑”既指“用于娛樂和休息的余暇時間”;又指“發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時間”;“休閑”就是“非勞動時間”,“不被生產勞動所吸收的時間”。[1] 休閑既包括積極、主動地發揮人的本質力量的較高級活動,也包括消極、被動的一些消遣活動;但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第一種活動中。因而可以說休閑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的價值存在的一種表現形式和人的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是人的本體論意義之所在;休閑是馬克思對人類生存真正目標的回答,是人類生存狀態的追求目標;休閑是人類全面發展自我的必要條件,是現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質”保障。
皮普爾指出,休閑是人的一種思想和精神的態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結果,也不由空閑時間所決定,更不是游手好閑的產物。休閑有三個特征:①休閑是一種精神的態度,它意味著人所保持的平和、寧靜的狀態;②休閑是一種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個創造過程中”的機會和能力;③休閑是上帝給予人類的“恩賜”。皮普爾認為,人有了休閑并不是擁有了駕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態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樂;否則,我們將毀滅自己。[2]
凱利則說,休閑應被理解為一種“成為人”的過程,是一個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存在空間,是人一生中一個持久的、重要的發展舞臺。休閑是以存在與“成為”為目標的自由——為了自我,也為了社會。杰弗瑞·戈比說,休閑是從文化與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下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人能夠以自己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
克珍特米哈依創造性地提出了“暢”(flow)的概念,即“具有適當的挑戰性而能讓一個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的體驗”。“適當的”挑戰指活動的難度與一個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適應,太難的活動會讓人感到緊張和焦慮,而太容易的活動則會讓人感到厭煩,都不能讓人獲得真正的休閑。這樣,休閑從根本上是一種有益于個人健康發展的內心體驗,而不是用什么外在標準界定的具體活動;“暢”能使人在工作和閑暇活動中更積極地去尋求最佳的心靈體驗,即達到休閑的境界。[3]
3.什么是休閑?如果把休閑定義為一種生存狀態,那么它就應當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不需要考慮生活問題的心無羈絆”,也可被認為是一種“冥想的狀態”,比如朱自清教授《荷塘月色》中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休閑也被定義為一種心態。心理學中的所謂心靈感知便是“駕馭自我的內在力量”和心靈之自由感受。于是休閑便意味著感知者作為一個自由主體,通過自己的選擇,投身于某項活動之中。而這些活動甚至有可能會使身體十分疲倦,但精神上卻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因此,這種疲倦絕不等同于勞作后或精神重壓下的疲倦,這是一種輕松的疲倦、愉悅的疲倦和自由選擇后所獲得的疲倦。
可以認為,休閑是個體在擺脫了義務責任的束縛后而享有的平和、恬靜、適意的存在狀態,是一種精神狀態,正如約翰·紐林格所言,將休閑定義為一種精神狀態,而非活動或時間;休閑既非環境,亦非行為,而是與之相伴隨的態度;休閑不是依據其地點、內容或時間要素而定義的,而是指與這一狀態相關的精神狀態。這種精神狀態,并不一定與工作勞動相對立;[4]擺脫束縛即指精神上與塵囂世俗、物欲功利的疏離,既不意味著與各種狀態的完全脫離,在時間上亦沒有明確的界線,它是一種自由的享受生命過程的精神狀態。因此杰弗瑞·戈比認為,“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盵5]休閑具有一種理想和追求的意味,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任何一種對你來說值得去做、一有空閑便想去做的向往和期盼,那么“休閑”可能就沒有實質性意義,因而有可能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
馬惠娣更直接地認為,休閑是一種存在狀態,一種生命狀態,一種精神狀態,是人“成為人的過程,是人的一生中持久的、重要的發展平臺,休閑的最好狀態應是以欣然之態做心愛之事,休閑應成為美麗的家園”。[6]
二、 教師休閑教育的追求
1.休閑教育
檢索文獻發現,將休閑教育與閑暇教育混為一談的并不鮮見,事實卻是有明顯差異。
閑暇教育(leisure time education),也稱余暇教育,指閑暇時間內進行的教育活動;也指教會人們利用閑暇時間充實本人生活,發展個人志趣的本領。[7]顯而易見,閑暇教育是指個人勞動工作之外的余暇時間進行的教育活動,它是保羅·朗格朗倡導的終身教育的一部分。
休閑教育(education for leisure),字義上是為(或針對)休閑而進行的教育?!督逃筠o典》無此條目,只有“休閑目的”,它是教育目的的內容之一,指通過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能更好地支配休閑時間,以促進身心全面發展。[9]
筆者認為,休閑教育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從事休閑服務的技能與技藝的培訓,它廣泛用于對休閑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服務中。如歐美一些學校(中學及大學)相繼開設的休閑教育課。二是指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依托一些休閑活動,對受教育者(教師)進行休閑意識、休閑價值觀、鑒賞力、創造力等的培養,引導其形成自律、崇尚自由的秉性,為個體(教師)的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并在與社會的和諧共處中完善自我。這也是本文立論的基礎。
美國教育界將休閑教育的目標描述為:每個人都應該享有時間去培養個人和社會的興趣。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那么,這種閑暇將會重新擴大一個人的創造力量,并進一步豐富其生活,從而使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如果相反,濫用閑暇時間將損害健康、擾亂家庭、降低工作效率,并破壞其公民意識。
《世界休閑組織憲章》[9]則詳盡而具體地描述休閑教育的目的:“在以休閑為中心的社會中,大量閑暇時間的增加可能潛在危及個人與社會的休閑質量。人們準備最佳休閑習慣最終可以提高生活質量,這種生活中休閑是安全的、令人向往合適的財產。這種準備可通過完全適合個人與社會需要的教育實現?!薄俺浞诌m應以休閑為中心的生活可幫助個人享受美好的生活。美好生活以有效的、有意義的、富裕的、有趣的生活方式為特點,這種生活方式可以讓人體會到快樂感、滿足感、成就感;價值意識、成就意識以及自我表現意識;精神的、身體的、社會的幸福安康;人類最高尚、最持久的品質,這種品質尊重并且不妨礙其他幸福的追求。”
2. 教師休閑教育的追求
(1)祛除功利色彩,感悟生命價值?,F代教育更多的定位于為職業做準備,而忽視了教育的終極目的——人格完善,也就是說,由于缺乏一種以人為出發點和最終目的的理念,由于對人的片面理解,導致教育人文意義價值的失落。與此相聯系,“現代教育在增加它的長度(終身教育、繼續教育)和廣度(大教育、泛教育)的同時,卻在喪失它的深度(對人生的關懷、對人性的提升)。”[10],內容上重視了科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方式上絕對崇尚工具理性過分追求規程化、單一化、一律化的教育模式,開發了人的理性潛力,卻放棄非理性潛力,呈現出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
(2)追求自我實現。教師的休閑如果是一種教育形式的話,那么這種“教育能夠是而且必然是一種解放”,“在解放的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完整的知識而只有可以認知的對象,而這種對象在認知過程中作為主體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聯系起來”。通過這種對象,“能使教師們從一心傳授知識的工作中擺脫出來,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致力于他作為一個教育家所應負的使命”。[11]通俗地說,在當今知識經濟條件下,通過繼續教育“解放教師”具有三層含義,即:從眾多的控制和規范中解放出來,讓教師有足夠的自由、有創造力發揮的空間;從低水平的重復勞動、簡單機械的思維中解放出來,讓教師有創造性的積累和提高;從繁雜的應付性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給教師以自由提高的休閑時間。
由此看來,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人”雖然不是基于休閑的目的,卻為我們描繪了教師休閑的美好追求。他認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義的目的,與人有關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是人類能達到的或個人能夠達到的最高度的發展。說得淺一些,就是幫助人達到他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弊晕覍崿F可以解釋為:“至上的發展和運用我們所有的能力,實現我們所有的品質和能力傾向,我們應當成為與我們所具有的潛能相稱的那樣的人?!盵12]在馬斯洛描述的“自我實現的人”多達十五種認知特征中至少有六種屬于可視為休閑的目標:[13]①“獨處和獨立的需要”,他們的行為和感情,是強烈地以自我為中心和強烈的自我定向的,有能力形成自己的意向,作出自己的決定,履行自己的動機與紀律;②“自己的活動”,他們發展依靠自己潛能和內部資源,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不受危機和免職的影響;③“鑒賞的不斷更新”,他們能連續不斷地使某些經驗增殖,并在生活中有積極體驗;④“神秘的或高峰的體驗”,在高峰體驗時,自我是超越的,而這個人則被能力感、信心感和責任感所抓住了,感到沒有什么事情是自己不能完成的;⑤ “人際關系”,他們有與其個人更強烈的相愛,更深厚的友誼和更完全地打成一片的能力,但對吹毛求疵的批評是嚴厲的,有時甚至是殘酷的,或許還有“偶爾的敵意”;⑥“創造性”,他們在個性上是有獨創性的,有發明才能和創新精神的,同時這種創造性是一種無偏見的和直接的考慮事物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第3分冊.人民出版社,1975,P287
[2][3]馬惠娣,劉耳.西方休閑學研究述評:兼及對中國休閑學研究的思考.[J]http://culture.mty.cn
[4]約翰·凱利.走向休閑:休閑社會學新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P31
[5]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P14
[6]周麗潔.論休閑產業發展的推動力[J].求索,2005.3,P50
[7]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簡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P496
[10]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P110
[11]悼念:希勒爾·羅斯金,哲學博士,http://culture.mty.cn
[12]杜時忠,人文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P21
[13]UNSCO編.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P175-177,P2
[13][14]舒爾茲著,李文湉譯,成長心理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P130, P13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