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課程標準要引導建立新的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的設置要促進建立新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教育也將使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教材編寫的改變要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評價與考試要有利于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一、何謂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又稱學習風格,是指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習方式不是一種具體的學習方式或學習方法的總和,而是反映了學生以什么樣的行為和認知方式去完成學習任務的慣性。因此,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影響并指導學生對具體策略和方法作出選擇的有關學習行為的基本特征,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策略通常指學習者實現學習目標或完成學習任務時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驟,其中某一特定步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方法。例如:有的學生善于運用形象思維聯想和記憶,有的學生善于運用抽象思維概括和推理;有人傾向于學習時運用聽覺通道(聽講、聽廣播等),有人則更愿意運用動覺通道(自己動手做一做或說一說),所謂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即是這個意思,學習傾向則更多地指向心理方面的內容,包括學習動機、態度、堅持性以及對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等方面的偏愛。在日常教學實踐和生活中,教師和家長往往會發現,不同的學生對學習環境的要求也存在著很大差異。
二、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根據我國學者余文森的研究,自主學習有兩個基本特點。第一,自主學習表明學生進行的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學習。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它表現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的積極的學習意愿。而且,自主學習意味著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地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自主學習。第二,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它突出表現在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上。可見,自主學習是與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截然對立的,它能夠使學生為自己負責地、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強調合作,強調發揮集體的智慧去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的展開,往往是在自學的基礎上以小組進行或者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合作學習對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個性發展有積極的意義。首先,合作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于培養其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其次,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他們彼此間的了解與理解,并培養團隊精神,凝聚人心;最后,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也必然會促進自我反省與自我意識的發展。
3.探究學習
學習的過程除了被動地接受知識外,還存在大量的發現與探究等活動,這就提出了探究學習的要求。探究學習的特點,首先是問題性與真實性。問題情境是探究學習的出發點,因而,探究學習展開的過程也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有,探究學習往往是針對當下某一實際問題而展開的,它要求為學生提出一個真實的學習任務。其次是過程性與開放性。它注重探究的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同時它具有開放性,它不以某一固定答案為標準,而是提供了開放的、多元的價值選擇,這種開放性尤其體現在評價方面。探究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是體現學習的真正價值、實現有意義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三、轉變學習方式的現實意義
1.轉變學習方式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新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這個以知識創新為靈魂、以高科技發展為特征的新時代促使當代知識領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知識總量的增長速度驚人,新學科不斷形成,知識門類大量涌現,知識更新的周期大大縮短。這些變化促使人們為了生存而必須快速學習、終身學習。因此,培養學生不斷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成為現代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
新世紀是網絡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具有極大的存儲功能和極方便、極快捷、極準確的查詢功能,使得知識信息的傳播、存儲、檢索工具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為此,人們對知識的擁有關鍵不在于記得多少,而在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能力的高低。未來學家認為,將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學習方法、不會自己鉆研問題、沒有預見力的人。因此,致力于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創造能力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重要任務。
時代的發展促使世界教育變革呈現出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由單純重視“教”變為同時重視“學”,學習問題成為現代教育的核心問題之一。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書《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可以說這四種學習將是每個人一生中的知識支柱:學會認知,即獲取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的所有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合作;最后是學會生存”。可見,學習將成為人們實現自我的途徑,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即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即學會發展)是新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學校教育要努力實現的培養目標。
學校教育要努力實現這些目標,就必須改變現行教育中學生為了升學而普遍采用的填鴨式的學習方式、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重復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因為這些學習方式窒息了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內在需求,扼殺了學習者創造學習的心靈火花。因此,改變現行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激發學生學習愿望、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為學生走進新時代、適應信息化社會、學習化社會,提升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2.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
創新教育是指在基礎教育階段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其核心是在認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為了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因此,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教育的提法有著非常明確的針對性,它針對的就是我國學校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重書本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重教師的教授,輕學生的探索;重視考試成績,忽視整體素質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這一切不僅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影響了跨世紀一代新人的培養。
四、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
1.創新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創新更多的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愿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這里所說的創新精神和能力主要指的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些“能力和特征”,重在過程,而非結果。已經為理論界普遍接受的“學習方式”的概念指的就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時基本的行為和認識取向”。所以,學習方式的變革實際上就是創新教育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
2.改革要有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創新教育涉及到許多方面的改革,例如教育模式與學校管理、課程和教材的開發、教學法的變革、教學評價方式的變革等等,但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生,如果這些方面的變革不能真正作用于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也就不能取得實效。換言之,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創新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創新教育的根本路徑。
3.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教育部2001年6月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的要求,要“改變課程實施,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校教育的基本評價方式是考試,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在創新教育中,應該建立起一種動態的、開放的評價制度,重視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檢驗的是學生在學習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征。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學生學習方式的三個基本特征,它們是判斷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三個維度,也是衡量創新教育實際效果的重要標準。
總之,新課程從順應時代發展、從關注人的發展以及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的角度提出變革現行的學習方式,不僅是一種學習手段的改變,而更是一次學習的革命,它是保障學習者適應信息化、學習化社會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舉措。對此,更應該從多層面、多視角來認識這一轉變所蘊涵的重要意義,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來實踐這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