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本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教育活動的開展無疑能起到促進作用。然而,時至今日,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所指出:“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評價師生關系這個傳統教育大廈的基石,特別當師生關系變成了一種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的時候,這種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由于一方在年齡、知識和無上權威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和另一方的低下與順從的地位而變得根深蒂固了。”[1]師生關系正不可避免地走向異化,這種異化使得師生關系越來越脫離其本來面目,喪失了其生命活力,顯現出重重危機。
高校師生關系異化其癥結在哪里?如何對這種異化進行揚棄?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我們要解決概念上的問題,即什么是異化?什么是師生關系的異化?
1.師生關系的異化
所謂異化,根據馬克思的異化的理論,異化是指這樣一種情形:原本是屬人的東西或人的活動的結果,現在取得了獨立性,并反過來成為制約人、統治人的力量,而造成物對人的統治的原因在于社會關系中如權力等對人造成的異化,它的結果表現為勞動由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活動蛻變為謀生的、異己的、被迫的活動。[2]
師生關系的異化,可以說,是特指在教育領域中,師生關系失去了它在本義上是以教育任務為中心的自然的人——人之間的關系,其目的和手段相顛倒,教師和學生日益冷漠和疏離,甚至一方把另一方當作了客體,當作了物,師生關系的本質被扭曲。
2.高校師生關系異化的癥結
癥結之一:傳統的教師權威地位導致學生話語權的缺失。
長期以來,教師都具有權威的地位,荀子曾將“天地君親師”并列,“君師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祖先而隆師,是禮之本也。” 傳統教育文化中的“師道尊嚴”已經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表面上看是指學生對老師的尊敬,而實質上強調的是教師至高無上的家長權威,以及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教師一直被定位為知識淵博的人,而學生則是無知或缺乏知識的人,教師是知識的代言人,道德上的引領者,而學生則是接受者和被引領者。應試教育“死讀書”、“讀死書”的教育環境,更是使得一種師生不平等的“集體無意識”浸透在師生關系之中。在這種師生關系中,教師壟斷了話語的絕對優先權和主導權,居于話語權的核心,學生處于片面的、被動的和絕對服從的地位,學生缺少話語權,學生不具有與教師對話的權力。教師始終都把學生作為一個“他”,而不是“你”,師生之間是“我——他”之關系,而不是“我——你”之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對話。
癥結之二:高校師生關系的日益冷漠與疏離。
首先,與其他層次學校相比,高校師生關系有其特殊性,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為松散,師生之間的交往一般只局限于課堂,下課后教師與學生很少交往。尤其是當前由于許多學校擴招,高校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師生比例不斷擴大,許多課程都是集體開課,班級人數較多,教師工作負擔相對較重,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與每個學生交流,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就會出現冷漠化的現象。
其次,社會的急劇轉型使高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了較大的心理距離,交流的內容和方式都產生錯位。很多老師仍然有著強烈的角色意識,而不是將自己作為一個主體與其他主體交往,從而失去了自我作為特定主體的本質規定性。“教師在教育中沒有真真實實的存在著,他扮演著一個角色,完成責任,遵從指示;教師既與自身疏離,也與教材和學生疏離。同時,學生與教師、教材和他自身也是疏離的,這種疏離使教育中的人日益成為客體中的客體,物件中的物件。”[3]
最后,當前高校中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使得教育者不再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有著多方面發展需要的人來看,教師往往忽略學生的情感需要和社會性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體生命價值,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當前高校的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正出現重重危機,教師和學生無法實現自由、平等的交往,師生關系不可避免地走向異化。
二、師生交往:高校師生關系的重建
要對異化的師生關系進行揚棄,就必須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強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的師生關系。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的任務主要有:教學和研究學問;生命的精神交往;培養學生;學術創新。他說道:“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與肉的交流活動。”[4]
1.交往的概念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相互交流的日益頻繁,交往問題引起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成為當代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西方許多學者從后現代理論出發,對傳統的師生關系進行了反思和批判,并確立要建立以交往理論為基礎的新型師生關系。什么是交往?眾多學者從哲學的角度對這一范疇做出了各種界定,大致可分為五種,即“社會互動說”、“交往實踐說”、“語言中介說”、“主體際關系說”以及“雙重關系說”,這五種觀點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交往作出界定,綜合起來,我們認為,哲學上的交往范疇就是指人與人或與人群共同體之間為了實現變革世界和生存環境的目的,通過媒體中介而開展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改造的各種實踐活動和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社會關系。[5]教學過程中的交往,則是同為主體的教師和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以人類的文明知識為中介,通過語言或意義的傳遞和共享,達到理解和協調,進而影響和調節師生的主體間相互關系的活動。
2. 重建交往的師生關系的意義
交往理論的提出對于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的重建具有重要意義。過去,我國教育界對于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一直存在著爭議,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即:主客體論、雙主體論、主體轉化論、主體規定論,這些觀點都沒有處理好教育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交往理論的引入對于這個問題作出了科學合理的回答,即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能簡單地用“主體-客體”的模式來解釋,而是兩個主體之間的以客體為中介的交往關系,即“主體-客體-主體”的互為主體的關系。交往理論揭示了師生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是兩個主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通過對話達成理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不僅是言語和行動中的交往,更是一種精神交往、人格交往和心靈交往。師生交往理論的提出提升了教育過程中的人,尤其是學生的地位,凸顯人的主體性。
現代大學其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學術自由、推陳出新。因此,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創新教育是現代大學教育的核心。創新包括思想創新、知識創新、方法創新、技術創新等等,創新能力的培養就要求學生具備批判思維和懷疑精神,不迷信權威,敢于挑戰權威,而這些,是傳統的師生關系所無法做到和完成的。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所指出的,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6]
3. 重建交往的師生關系的要求
首先,構建交往的高校師生關系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和理解。對話是交往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所謂對話,絕非內心的獨白,而是一種實際發生的過程,它包括現在和過去的對話,解釋者與文本的對話,解釋者與解釋者的對話,這是一個無限展開的過程。對話的本質并非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之上,而是改變雙方的觀點,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因此,對話不是對對話中的對立面的輕視和壓制,而是一種開放性的、公平性的對話,真正的對話總是蘊涵著一種伙伴關系或合作關系。[7]在交往的師生關系中,師生之間更多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溝通。在這種關系中,教師不再處于對話的中心,不是話語權利的絕對控制者,而是平等的對話主體。教師通過語言,圍繞不同的問題,與學生在情感、思想、知識、人格、人生態度等多方面的交流,教師與學生有著平等的表達自己愿望和提出自身見解的權利,通過對話,達成師生間的共識與和解。
其次,構建交往的高校師生關系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重視教師和學生的雙向平等交往。所謂平等,就是指教師和學生都是作為平等的“人”出現,沒有高低尊卑之分,只有價值的平等。要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真正的平等交往關系,首先就必須確立師生間是一種“人-人”或者說“主體-主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主體-客體”或是“人-物”的關系。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也不是單一的施與者,而是師生之間作為自由開放的生命個體,各自具有獨立的人格,相互交流與影響,形成真正的互動。平等交往的師生關系不再是教師單方向地施加教育予學生,由教師設計如何教,學生被動受教,而是教師作為參與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在教學過程中,是一種雙向的、共同的作用,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合作。
最后,構建交往的高校師生關系還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增加教師和學生的有效交往的數量,拓展師生交往的渠道,提高師生交往的質量。當前高校教師和學生缺乏交流與溝通的途徑和時間是阻礙師生建立交往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構建交往的高校師生關系要求在教育過程中拓展師生的交往空間,打破師生只能在課堂上交往的局限,教師不應該只限于傳授知識,而是要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與學生一起,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師生共同成長。例如,現在國內有的高校實行的本科生導師制,改變了原來高校只配輔導員、班主任,導致一個輔導員或者班主任要帶三、五個班級,無法照顧每個學生需要的普遍現象。給每個本科生配備導師后,一個導師帶10-20名學生,不僅能夠在學業上指導學生選課、閱讀課外學習資料、掌握學習方法等等,而且還能夠在思想以及擇業、深造等生活方面引導和關心學生,使得教師和學生交往的機會和次數大大增加,有利于改善高校師生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 學會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 衣俊卿,孫占奎. 交往與異化——關于現代交往的負面研究[J]. 哲學研究,1994(5)
[3] 劉鐵芳. 現代教育的反思[J]. 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6)
[4] 雅斯貝爾斯. 什么是教育[M]. 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5] 姚紀綱. 交往的世界——當代交往理論探索[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 學會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7] 蔡瓊. 后現代話語與我國大學師生關系的思考. 廣西師院學報[J],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