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不少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技法如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等方面探討出許多可貴的經驗。但我認為,一篇文章,內容是第一性的。而充實純美、清新高尚的內容,來自作者的思想意識、精神品格、語言才華和真知灼見,統言之即品、才、識。魯迅說過:“從噴泉里噴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都是血?!蔽钠穪碜匀似?,做文先做人。文成于思,思源于識。然而,目前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往往只注重技巧訓練而忽視了學生品、才、識的內功培育,造成了作文前的“生理缺陷”。
一位中學生在校園文學刊物上發表了一首小詩——《想家的女孩》:, 窗外/一首《想家的時候》/掙脫風雨的糾纏傳來/想家的女孩/佇立窗前/夢想春風帶著那聲聲囈語/傾入媽媽的胸懷/幻想春雨帶著滴滴淚水/墜入爸爸的心海/女孩因歌聲搖撼而心碎/因夢幻太真而心醉/唉/女孩心中的傷痛/誰能理解/誰又能撫慰
這首小詩可以反映當代中學生的一種文風,它缺乏的不是寫作技巧、藝術表現手法,而是真善美的情感和健康向上、博大高尚的精神格調。女孩的情感是脆弱的,只因風雨中一縷歌聲撩撥她的情懷就囈語聲聲,淚水漣漣,要托春風春雨帶給爸爸媽媽,無病呻吟,顯然是受時下流行歌曲和港臺文化浸染的顫抖之音。女孩的情感又是自私的,她想家不是想念媽媽頭上的白發、爸爸手上的老繭,想念家中的瓜果菜園、牛羊豬圈,想念父母的艱辛勞作、營營創業、拳拳愛意、殷殷期望,而是尋找慰藉,這是個缺乏自立意識的長不大的女孩。
言為心聲,意在言先。同是寫別情,柳永悲不自勝,“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頹喪消沉,失魂落魄。毛澤東則不然,“恁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環宇,重比翼,和云翥?!泵珴蓶|畢竟是偉大的革命家,以天下為己任,不纏綿于兒女私情,決心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壯志凌云的氣魄令人欽敬。
任何作品都是作者精神的外化,人格的浮現,文章是生活的折光,思想是文章的根苗,中學生作文也概莫能外。
學生作文品位不高,才識短淺與當前的文化思潮、道德定位無序不無關系,中考、高考命題重語基輕寫作的導向也影響學生讀書太少,知識面狹窄,品、才、識發育不良,而老師的主導之責也不可旁貸。
品、才、識三者不是割裂分離的存在,是相輔相成相容共生的內在之能,首先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博覽群書,接受文明的熏陶,從而增長才識,鑄造更新更高的品格。語文教學的職能不僅是傳授漢語言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承續與弘揚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精神文明的光耀,塑造學生真善美的心靈。《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一位教育家曾提出:語文教學應使學生達到三境界:知識、能力、品質,而品質培養乃最高境界。老師平時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品質因素,啟迪學生心靈,強化品、才、識的培養。如教學莫懷戚的《散步》一文時,可啟發學生思考:一家人散步,這是極平凡的家庭小事,然而作者卻借此表達了“尊老愛幼”的重大主題,這種寫法叫做以小見大。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通過了解寫作背景,反復研讀課文,得出結論;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從本質上把握“小事”與整個時代、社會和生活的內在聯系。教學《愛蓮說》,應讓學生懂得: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花喻人的優美小品文,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它啟示人們:做人應做像蓮花那樣高潔正直,要講求精神文明。如果作者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怎能寫出如此警示后人的美文?又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風破屋,夜雨沾濕這是人所常遭遇的不幸,假如杜甫沒有推己及人心憂天下寒士的品識,這首取材小而平淡的詩作不過是一曲自哀自憐的悲歌,又怎能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如果魯迅沒有尊重勞動人民,從平凡小事中發現勞動人民崇高品質的心靈,他筆下的《一件小事》就真的成了不值一提的小事。只有美的心靈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與之共振共鳴,只有理性的頭腦才能參透生活中的哲理,形成真知灼見,老師的教學活動要貫穿道德與理性,引導與啟迪學生走向道德與理性的巔峰。
人是自然之子,但更是社會熔鑄之器,學生時代尤其容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而扭曲、玷污,語文老師從學生作文與日記中可以發現許多學生或隱或現的思想意識、品質、審美與價值觀念,以及理想信仰,有充分地了解學生的條件。老師應敏銳地觀察認識學生的品識發展,善加引導,使之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開放的窗口如影視新聞、報章雜志和社會交往,了解現實生活,使自己的意識觀念與時代合拍。同時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各種社會活動,如演講辯論、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二務捐助等,從而擴大視野,經受淬礪,增長才識。只有在社會的大課堂造就的品、才、識,才不是井底之見,糞雞之器;只有在時代的大潮中搏浪奮擊,才能寫出擲地有聲、氣貫長虹的文字;只有站在歷史和國家民族的制高點高瞻遠矚,方能有遠見卓識胸懷大器。
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是學生作文的通病,它正反映了教學手段的封閉僵化,學生品性趨同,見識平庸,老師應該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使之獨具慧眼,培養個性化的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新一代。
中學階段是人生身心發育從混沌走向成熟,從蒙昧走向理智的重要階段,課堂教學之外,老師應指導學生有目的地讀一批好書,這樣既可抵制灰色文化的影響,更可使學生吸收古今文化精華的滋養,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蘊,升華成人文素質,從而口成珠璣,心成玲瓏,才識兼備,情采飛揚。
總之,我以為,品、才、識是寫作前必修的內功。有了品、才、識的內功培育,發而為文,即成偉篇卓論,麗辭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