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社會上流傳一個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偏方,即用洋參、丹參、山七、冰片等中藥,打為細末,經常服用。據稱,此方價格便宜,效果很好,故深受老年人的青睞,紛紛如法炮制,有病無病,天天服用……
也不知何時起,我們門診上老年病人多起來,他們大多有頭脹痛或刺痛、咽干舌燥、舌質紅少苔,甚至呈鏡面舌,氣短、失眠、肢軟乏力,以及其他一些不適癥狀。而且他們的自述中都表明經常服用這個偏方,初時并無明顯不適,慢慢就有上述癥狀了。他們問,這些癥狀是否因服用偏方引起,這個偏方究竟能不能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可不可以長期服用。
從中藥學看,這個偏方中的洋參益氣養陰,山七、丹參活血化瘀,冰片行氣通絡,應該是對那些因氣滯血瘀型心腦血管疾病所致的胸悶氣短、頭暈目眩等臨床癥狀,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于是,有的人吃了這方見了效。但是,方中的山七、丹參、冰片共用時,其行氣活血作用倍增,并有行氣中耗氣,活血中耗血的副作用。于是,對那些氣虛血弱型、肝腎陰虛型心腦血管患者,以及平素是此類體質的人,便會藥不對證,損氣傷陰耗血,出現一些原本沒有的癥狀與不適。其中最常見的是傷陰耗血后,出現咽干舌燥及舌體通紅無苔的鏡面舌等表現。
群體濫用藥物現象的原因,一是人們忘記了偏方僅是偏方,并非人人皆宜。既然是偏方,對其證者服后肯定有效,不對證者服后必生變證。二是人為的夸大這個偏方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須知,中醫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認識,應該是包括加強鍛煉、調節飲食、規律生活等多種方法,并非全靠藥物;中醫對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認識,應該辨證分型論治,并非單純使用行氣通絡、活血化瘀類藥物所能奏效的。
所以,凡欲使用這個偏方防治心腦血管疾病者,應首先了解這個偏方的正負作用,再考慮是否使用。最穩妥的方法是,找正規中醫師診斷后,再行定奪。盲目濫用偏方往往害人不淺!
點評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高血壓、冠心病、風濕熱、風濕性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內膜炎、梅毒性心血管疾病、周圍血管病、心包炎、心包積液、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血管病、主動脈與大動脈疾病、心血管神經癥、心肌疾病、心血管外傷,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臟病等。可見,心血管疾病有許多,其病理變化也各不相同。而“社會上流傳一個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偏方(以下簡稱“流傳偏方”),即用洋參、丹參、山(注:“山”應當是“三”)七、冰片等中成藥,打為細末,經常服用。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取的。我認為,陳醫師在文中提出這個問題,是及時正確的。因為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既有主治證,又有禁忌證,更有不良反應。對此只有全面認識與了解,才能比較科學地用藥治病。
中醫辨治心血管疾病,主要從氣、血、虛、寒、熱、痰、濕、風等八大方面辨證論治,有心氣虛弱、心脾氣虛、氣陰兩虛、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心血不足、氣血兩虛、心脈瘀阻、寒瘀水氣、瘀熱阻脈、心陽虛、心陰虛、心陽暴脫、肝腎陰虛、陽虛寒凝、陽虛血瘀、寒凝脈阻、心火內盛、肝熱陰虛、血熱妄行、痰阻心脈、痰火擾心、痰迷心竅、水濕凌心、風夾虛瘀等25個證型,基本治療原則有益氣行氣,補血活血,滋陰補陽,清熱散寒,化瘀通脈,開竅化痰,治濕祛風等。所以從中醫治療心血管疾病,只有有針對性地確立治療原則與方法,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根據“流傳偏方”用藥組成,有益氣藥如洋參,活血藥如丹參等,所以可以用于氣虛血瘀證。但對于其他證型則是不能任意服用的。中醫辨證用藥的關鍵就是病證表現與方藥主治相符,假如用藥不對證,不僅不能取得治療效果,往往還會引起其他不良反應。“流傳偏方”對心血管疾病屬于氣虛血瘀證(如果沒有心血管疾病,最好還是不要服用)是可以長期服用的,但必須指出,長期服用并不等于每天都服用,可采取或服用1周,或服用2周,然后停幾天再服用,以鞏固療效。假如每天都服用,時間久了則會損傷正氣,引起其他病證,對此一定要引起重視。
(河南中醫學院教授 王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