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米油鹽的家庭生活平淡無奇。于是,某些富有激情的人,便希望在婚姻之外,獲得意外的情感遭遇。
劉玲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她早早地和同廠的工友組成了家庭,隨后相繼有了三個兒女。她總是覺得,別人的婚姻比自己的浪漫。44歲的時候,她內心的某種似有似無的渴望碰到了火種,遇到了小她5歲的一個藝術家。
從沒有過的詩意和真切,使她重新點燃了女性的柔情。盡管他們曉得,這種愛是對家庭的背叛,是對婚姻的褻瀆。猶如綻血的玫瑰,優美和殘酷交織在一起,欲罷不能。
往左走,割舍纏綿,成全家庭;向右走,逃避牽掛,投奔激情。在平靜悠長的日子里遇到這樣翻天覆地的情感,真的讓人很難抉擇。
經過一番猶豫與掙扎,她最后還是選擇了離婚,不管不顧地拋棄了原來的一切——包括丈夫、孩子在內的整個家。那時侯,她最小的女兒才只有13歲。離婚的第二天,她拎著一個包,跟隨情人遠走他鄉。在她心里,全是對未來的甜蜜情感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過了五年,她一個人跑了回來。臉上顯露的,是那種憤怒和痛苦過后的無奈。前夫已有新的伴侶,一雙兒女也都有了安身處,而她的小女兒,卻沉淪異地,身陷紅塵。
她后悔透了,心碎成了一片又一片。她來到了女兒淪落的城市,日拾垃圾,夜宿橋洞。發誓要幫助女兒過上她本應擁有的生活——戀愛、結婚、生子……做個快樂、幸福、平常的女人。
到這當口兒,她才意識到,當年出走的時候,只放大了自己對平淡的感傷和哀痛,對人性自由的追求與放縱,卻忽略了對身邊親人的應有責任。
在現代社會里,幾乎每份婚姻都有可能受到“不可抗力”的威脅。還記得那個“廊橋舊夢”嗎?那個名叫弗朗西斯卡的女人,也曾走到過同樣的岔路口。過著單調而清寂生活的她,遇到了令她魂牽夢繞的羅伯特金凱,兩人在瘋狂地愛戀四天后,在情感最濃烈的時候戛然而止,又分別退回到了各自原先的生活位置上。因為弗朗西斯卡不愿舍棄丈夫和兒女,兩人痛苦地分手了。若干年后,弗朗西斯卡的一雙兒女各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但被母親的感情故事和對家庭的責任心所感動,紛紛放棄了草率離婚的打算。
很多情感的投入者都會以為,愛是一男一女兩個人之間的事,為了愛可以付出一切。就如劉玲,為了愛情,她放棄了多年經營的家。可在她這場不顧一切的所謂愛情里傷得最深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女兒。她還沒有走上正常的生活軌道,就被媽媽的“愛”毀了前程。愛,一個多么美妙的詞匯,卻成了傷害的理由。
其實,如果選擇得當,女人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本無可指責。但作為一個母親,不應忽略她所要承擔的責任:婚姻不僅是兩性的結合,也是一種社會行為,不但夫妻雙方互有責任和義務,而且對未成年人的孩子更有責任和義務。你有選擇自己幸福的權利,但沒有剝奪孩子得到幸福的權利。
——請參閱本期P11《平淡是福,懺悔媽媽對沉淪女兒的深情救贖》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