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名叫賈(jiǎ)島,他喜歡作詩。一天晚上,月光照得大地一片銀白,四周的景物在朦朧(méng lóng)的月色下顯得非常迷人。野外的小路彎彎曲曲,異常幽(yōu)靜。賈島騎了一頭小毛驢,獨自一人出來觀賞月色。他忽然想起兩句詩:
鳥宿(sù)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這兩句詩恰好描寫了這樣一個安靜、清新的月下景色:小鳥在池塘邊的大樹的窩里睡著了,月光下,有個和尚正在推開廟門……
可是賈島反復吟誦(yín sòng)了幾遍,總覺得用個“推”字不夠妥(tuǒ)帖。深夜了,廟門一定關嚴了,和尚是推不開的,不如用個“敲(qi?。铮弊?,于是就改成: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他又反復吟誦了幾遍,覺得如果用個“敲”字,是不是會破壞了月夜安靜的氣氛(fèn)?詩人騎在驢背上,一邊想,一邊用手比劃著,又推又敲,總也決定不了用哪個字最好。
忽然,對面來了一位官員,賈島只顧推敲,沒有上前行禮,官員的隨從責怪賈島不禮貌,賈島只好說明理由,并賠禮道歉(dào qiàn)。這時,那位官員馬上請賈島過來,和他一起研究這兩句詩到底用哪個字好。最后,他們都認為用“敲”字更好一些。那位官員就是唐朝的大文學家韓愈(hán yù)。從此以后,他常和賈島一起談論詩文。后來,人們反復思考什么問題,或是認真用詞造句的時候,都愛說“推敲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