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魯迅先生去世后,人們發表了很多紀念性的文章。他們要么是魯迅的親朋好友,要么是魯迅的論敵對手,但大多數文章都注重表現魯迅先生“硬骨頭”的一面而疏忽其作為平常人的一面,其中林語堂所作的《悼魯迅》極具代表性。正如他在該文中所說: “魯迅與其稱為文人,無如號為戰士,戰士者何?頂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鋒以為樂。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心中。此魯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國詩人海涅語人曰: ‘我死時,棺中放一劍,勿放筆。’是足以語魯迅……”長期以來諸如此類的描述導致了人們對魯迅的文化誤讀,尤其是對當代的青年學生來說,魯迅的原來面貌便在誤讀陰影下模糊甚而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