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上半葉,在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的最艱難時刻,許多詩人飽蘸民族血淚書寫下壯麗的詩行。而像穆旦這樣,既留下了眾多令人矚目的詩篇,同時又有著不同尋常經歷的詩人,卻并不多見。在過去相當長的歲月里,穆旦曾經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然而當濃云散去,一顆嚴肅的星辰終于透出了他的光芒。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寧。一九三五年,十七歲的穆旦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兩年后的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了。穆旦作為護校隊成員,隨母校南遷長沙。一九三八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又由長沙遷往昆明,組成西南聯大。穆旦和他的老師同學們徒步穿越了湘、黔、滇三省,全程三千五百華里,歷時六十八天。穆旦離開了“漁網似的城市”,走過了“濃密的桐樹,馬尾松,豐富的丘陵地帶”,在太子廟,他看到和聞到了“枯瘦的黃牛翻起泥土和糞香”,他注目“廣大的中國人民”,“他們流著汗掙扎,繁殖!”西征的經歷使本來就滿懷愛國熱情的穆旦與土地和人民更加心心相印,他的詩作也呈現出對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命運的深刻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