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塾師的社會地位比較低,有一副描寫塾師生活的對聯,言其凄楚無奈卻又有文人安貧樂道、自守清貧的矛盾心理。聯曰:
座上無氈且喜身寒心內暖;
門前有粟誰憐眼飽腹中饑。
塾師如此寒酸,那么,在正規學校(如小學、武學、縣學、儒學)里的學官(又稱教官,即官學教師)們的境遇又如何呢?
清代有一位名叫李璧瑜的教諭(學官名稱)曾寫了一副對聯,反映當時學官們工作勞累、生活窘迫、清苦。聯曰:
傷心夜雨蕉窗點寒燈半盞替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風桂院剩禿筆一枝為舉家謀柴米油鹽。
其上聯狀其辛勤耕耘、勞苦;下聯則寫其為養家糊口作稻糧謀。全聯力透紙背,學官們的辛酸淚似乎滴滴答答在耳畔回響。無獨有偶,一位無名氏學官的對聯,又從另一個方面來反映其境遇。聯曰:
耀武揚威隔窗子怒門斗兩眼;
窮奢極欲提籃兒買豆腐半斤。
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堂堂儒學(元明清時代分別在府、州、縣設立的學校)學官,“耀武揚威”也僅僅能“隔著窗子”才能對門斗(清代儒學中的公役。為學官供役者)怒目瞪兩眼,足見其連門斗的地位都不如;“提籃兒買豆腐半斤”居然算得上是“窮奢極欲”。
古代教師如此清苦,近代的又何如呢?國弱民窮,民不聊生,教師的地位與生計可想而知。一首當年流傳于川東一帶的“十字詩”曰:
一身平價布,兩袖粉筆灰。
三餐吃不飽,四季常皺眉。
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
七天一星期,八方逛不回。
九天不發餉,十家皆斷炊。
此詩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反映教師勞累奔波,(經濟)毫無保障,兩袖清風、饑寒交迫的窘態。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教師地位和待遇普遍提高,早在1941年,周恩來在山城重慶曾撰聯,書贈我國教育家馬寅初,祝賀其六十大壽。
桃李增華坐帳無鶴;
琴書作伴支床有龜。
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郭沫若也曾撰聯贈一生忠誠教育事業的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譽其: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此聯可謂一語中的,將陶先生一生追求濃縮于純樸的聯語中,堪稱教師們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