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最近全球華人掀起了抗議日本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簽名活動,聽說而已,我在傳統媒體上并沒有親見。但我卻見到在網絡媒體上這個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截至3月29日15時,在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網站上的簽名人數已經超過1150萬。相比照,網媒可謂風景這邊獨好。當網媒這輪新月升起的時候,更多人找到了自己的內心歸屬感。
網絡的光輝照到如我這般平庸之輩的身上時,已經是我從高中奔大學的當兒。那時免費注冊的QQ號放到今天可能要用銀兩來買,上網站必定注冊郵箱直到自己也鬧不清究竟有多少個,網絡聊天是我們80年代生人紅著眼睛吃著泡面通宵上網的一大樂趣,卻始終不曾期待網站能有比傳統媒體更多的新聞。
后來網絡媒體以“深圳”速度成熟起來,我也長大了。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媒介不過才幾年的事,能夠確認成為一種新聞媒體的時間則更短,但網絡本身其實是天然的最適宜發布、傳播信息的載體。那么,作為后起之秀的網絡,在今天的民意表達中遠超前輩傳媒,也是當然的了。
這是有事實可證的。傳統媒體本該管好自己份內的事,好好地做報道,好好地發布新聞。可是因為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原因,在一些份內事情上,它倒掉了;在一些呼聲極高、民情激動、主流意見成型的話題面前,它亦頹勢盡顯。或許這不是它自己的錯,可是面對集納海量信息、包容互動交流、彰顯平等精神的網絡媒體,它也只好感嘆青出于藍了。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為例,災難發生后,各大傳統媒體均諱莫如深,確切的死亡數字直到十年后才由一篇報告文學發布出來。如果當時的網絡有如今日之發達,那個數字是斷不會如王寶釧般苦守寒窯多少載才得見天日的吧?
寫著這稿子時還收到熱心朋友的短信,詢問我是否在反對日本謀求常任理事國的網站上簽了名。這讓我想起自己高中時曾給某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去信,寫明我對她的熱愛有如山高水深云云,然而這封情深似海的信件終于也石沉大海,現在早已不知在生態圈里循環過幾輪了。今天點開簽名主頁,姓氏國家省別輕松敲入則名字赫然在上,頓有“我以我心向明月,所幸明月亦回眸”之感。
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