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形容一個人讀書多、學問大、知識淵博時,人們經常使用“學富五年”這個成語,如清朝李汝珍在《鏡花緣》第十六回中就這樣寫道:“大賢世居大邦,見多識廣,而且榮列膠庠,自然才貫二酉、學富五車了。”那么,“學富”怎么會用“車”來載呢?原來這里面有典故。“學富五年”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大意是說,惠施的道術很多,他讀的書也十分豐富,但他講的道理雜而不純,而且言而不當。后來,人們便以“五車”或“惠車”、“五車書”或“書五車”、“五車竹筒”等來表示書多,如杜甫《柏學士茅屋》一詩中即有“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這樣的句子,王維在其《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一詩中亦有句云:“松菊荒三徑,圖書共五車”;此外,人們還以“學五車”、“學富五車”、“書富五車”來稱譽一個人讀書極多或學識淵博,如唐代詩人李咸用在其《和友人喜相遇十首》之三中寫道:“惠子休驚學五車,沛公方起斬長蛇。”
當然,當時的五車書與現在的五車書是不可等量齊觀的。因為大家都知道,紙的發明是在漢代,莊子所處的時代的書多是用竹筒、木片制成的。但即便是這樣,“學富五車”的惠施在當時也稱得上是飽學之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