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在遇到民事、行政、刑事官司時,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選擇聘請律師或法律工作者擔任代理人或辯護人,以切實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是,有很多農民朋友陷入了以下四個誤區:
誤區之一,預計敗訴不聘律師。要知道,律師在受托擔任代理人后,會根據案件的復雜難易程度等具體情況,充分利用對被代理人有利和不利的條件,通過提出相關異議、適時上訴或申訴、依法申請法庭調解等途徑,取得對方當事人的諒解和同情,使對方在違約金、賠償金、補償費、利息等方面做出讓步;或者申請檢察機關對法院的錯誤判決依法進行抗訴,從而把被代理人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誤區之二,案件到了法庭才請律師。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款規定:“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自訴案件的被告人有權隨時委托辯護人。”《律師法》第30條規定:“律師參加訴訟活動,依照訴訟法律的規定,可以收集、查閱與本案有關的材料,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會見和通信,出席法庭,參與訴訟……”除此以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律師的業務范圍已從單純的訴訟代理,轉向服務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例如,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可以受托代理分家析產、草擬審查法律文書、代辦法人登記、代理訂立及變更經濟合同、參與項目談判等等。通過他們參與這些工作,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各種糾紛,降低訴訟成本。
誤區之三,與律師私下簽訂委托合同。《律師法》第23條規定:“律師承辦業務,由律師事務所統一接受委托,與委托人簽訂書面委托合同,按照國家規定向當事人統一收取費用并如實入賬”;國家計委、司法部制定的《鄉鎮法律服務收費管理辦法》第14條規定:“鄉鎮法律工作者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務,由鄉鎮法律服務所按照規定的收費標準向委托人收取法律服務費,并向委托人出具收費票據。鄉鎮法律工作者不得私自收費。”據此,當事人在聘請律師或法律工作者時,應當與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或法律服務所簽訂書面委托代理合同,同時向該所交納代理費。這樣,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在執業過程中如果因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當事人就可以要求其所在的法律服務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誤區之四,代理權限授權不清。有的當事人在與代理人簽訂委托授權書時,往往將代理權限籠統地寫成“全權委托”或者“全權代表”,這樣很可能導致代理人濫用訴權。通常情況下,代理人的代理權有一般代理和特別授權代理兩種:一般代理是指僅代理一般的訴訟權利,如起訴、應訴權,申請回避權,提供證據權、辯論權等;特別授權代理是指與實體權緊密聯系的訴訟權利代理,如承認、放棄、變更被代理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合解,提起反訴或者代理被代理人上訴等。因此,當事人在填寫委托授權書時,要結合案件的復雜難易程度等實際情況,注意寫清代理權限。在授予代理人有上述特別授權的事項時,應當寫明每項特別授權的具體內容,以防止代理人違背當事人的真實意愿,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山東省昌樂縣司法局 張兆利 郵編:2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