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東泰安舉行的魯韓企業高新技術項目洽談會,為推動山東與韓國企業界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
就在此次洽談會上,來自韓國的50余家企業和山東省內的200余家企業就信息通訊、機械制造、交通運輸、建筑材料、電子產品及家電、紡織服裝、化工醫藥、食品加工等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項目進行了洽談,簽訂合作協議92份,合作金額6.5億美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性經濟合作與集團化發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亞洲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經濟與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日趨活躍。魯韓企業高新技術項目洽談會,是中國、山東和韓國雙邊企業界在經濟、技術方面的一次成功的交流與合作,是雙方尋求經貿合作共贏的又一次成功實踐。這次洽談會的成功舉辦為促進中韓兩國在經濟、技術方面的合作產生了更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自古以來,山東就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東北亞國家和地區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經濟一直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現代化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進入新世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山東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致力于打造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東北亞各國和地區的合作平臺,明確提出了“加快山東工業化發展步伐,承接日韓產業轉移,建設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的戰略方針,積極尋求與世界各國、特別是韓國等亞洲國家的經濟與技術合作。
從山東的基礎條件看,具備實現這一目標的諸多優勢。
從區位條件看,山東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北鄰北京、天津,南與“長三角”相望,西面是廣闊無垠的中原大地,處于環渤海經濟圈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上,在參與國內、國際競爭方面,區位十分優越。
從資源條件看,山東礦產資源豐富,石油、煤炭、天然氣產量居全國前列,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海岸線長達3100公里。勞動力資源達6800多萬人,科學家和工程師14萬人,人力資源十分豐富。山東本省連同周邊地區,共有3億多人口,市場潛力巨大。
從基礎設施方面看,山東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3000公里,居全國第一位,全省17個市和重要物資集散地之間均由高速公路連接;鐵路縱穿南北、橫貫東西;航空業發展迅速,已建成濟南、青島、煙臺三個國際機場;沿海港口眾多,同100多個國家的300多個港口通航;山東電網是全國六大電網中惟一的省級獨立電網,電力供應充足。
從經濟基礎方面看,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山東成為中國比較發達和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工業基礎雄厚,工業增加值連續多年居全國前三位,已形成能源、電子、機械、紡織、冶金、食品、化工、建材等一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勢強勁。農業增加值和農產品出口額多年位居全國首位。
從投資環境方面看,山東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著名的“齊魯之邦”、“禮儀之鄉”,山東人民素有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特別是近年來,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從改善投資環境、加快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突出抓了“誠信山東”和“平安山東”建設,努力創造更加優越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服務環境、治安環境、人文環境,讓來山東投資的國內外客商感到特別安全、特別實惠、特別能發展。
從歷史文化看,山東與韓國毗鄰,雙方在歷史文化和地理上有許多相似和相近,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對山東和韓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山東和韓國不但在守信重義等社會道德方面遵有同規,而且在生活習慣上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山東利用良好的人居環境,建設了一批面向韓國常駐人員的醫院、學校和公寓,為韓國客人在山東生活營造了便利的條件。目前在山東常駐生活的韓國人已近8萬人。
有了自然、人文的優勢,又加上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政策和措施,山東與近鄰韓國的經濟貿易往來日漸頻繁。目前韓國是山東的第一大進口國和第三大出口國。2004年1—11月份,山東利用韓資項目2680個,合同韓資額156.4億美元,實際使用韓資91.4億美元,居世界各國在山東投資的第二位。目前在山東常駐生活的韓國人已近8萬人,而山東僅在韓國的研修人員已超過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