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BC:中國加快對外開放人民幣業務
根據中國和世界貿易組織達成的安排,中國向外資銀行開放了北京、昆明、廈門、西安和沈陽等5個城市,允許外資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開放西安和沈陽比原先的安排提前了一年。 中國開放人民幣業務,將有助于本地銀行在2006年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期限前,進一步具備應有的國際競爭能力。
目前有13家外資銀行獲準在華開辦網上銀行業務;24家外國銀行機構獲準開辦衍生產品業務;5家外國銀行分行獲準開辦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托管業務等。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5533.9億元,同比增長41.44%,約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8%,外匯貸款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匯貸款總額的18%左右。
2.道瓊斯:中國嚴把政府軟件采購關
中國將以法規的形式,對政府部門軟件采購實行進一步規范,有可能只是對得到認證的國內企業,或是取得資格的“優先考慮非國內”軟件供應商進行采購。獲得“國內企業”認證的條件之一是:它必須是一家建立在中國境內、且擁有其所生產的軟件產品知識產權的實體。而取得“優先非國內”公司的資格主要根據諸如該公司在華投資規模等一系列的指標加以確定。中國對政府軟件采購制定法規的這一舉措,將有效地遏制盜版軟件在政府部門的使用及在某種程度上推動國產軟件的發展。
3. 道瓊斯:中國上調經濟增長目標
中國政府日前上調了2005年經濟增長的官方預期,這一務實之舉似乎體現了中國對過熱發展的經濟正在逐漸步入正軌的信心。中國曾制定了2001-2005年GDP年均增長7%的目標。隨著2003年中國經濟驚人增長9.1%之后,去年中國經濟繼續在超過9%的速度上高速增長,并有可能延續到今年。因此將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從7%上調至8%也只是一個溫和的增長目標,預計今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可能在9%左右,也就是中國經濟的自然增長潛力。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師(中國)龔方雄認為,上調經濟增長率目標“將有助于緩解瓶頸難題”。
4. 《華爾街日報》:中國2005年元旦恢復新股上市
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已決定自2005年1月1日起恢復國內股票市場的首次公開募股(IPO)活動。 去年8月底,由于需要對IPO定價規則進行修改,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決定暫停國內股市的IPO活動。在去年年底,中國證監會公布了修改后的IPO定價規則。新的詢價制度已于今年1月1日起生效,亦恢復新股發行。 新的定價規則旨在做到更加符合國際慣例。新規則規定,發行人及其保薦人應向不少于20家機構進行詢價,以此確定IPO發行價,如果公開發行量超過4億股,則詢價對象應不少于50家。
5. 《洛杉磯時報》:中國體育市場蘊藏商業機會引NBA垂涎
中國的體育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業潛能,這使得許多外國公司增大對中國的關注。目前,它們只是在小步調的前進,但是隨著中國對體育事業體制的逐漸轉變,外國公司將放開它們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
19世紀中期,英國的紡織品制造商就盯上了中國,對這里蘊含的發財機會垂涎欲滴,現在,美國俄勒岡州的一個籃球實業家、美國籃球學院總裁布魯斯·奧尼爾也心懷夢想地關注著這片土地。自從馬可·波羅時代,商業界就一直在覬覦這個國家的消費市場,而且夢想突發橫財,現在機會輪到了體育界了。
6.路透社:中國將成全球增長最快的航空市場
近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發表報告認為,在未來4年內世界航空市場每年將保持著6%的增長速度,而中國將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航空市場,每年的增長速度將高達12.5%。
報告中說,中國在未來4年將是增長速度最快的航空市場。2003年,中國航空運輸旅客總數為2190萬,預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每年都將保持著12.5%的高增長率。報告預測增長速度前五名的國家分別是,中國排在第一位,增速為12.5%,波蘭排在第二位,增長速度為11%,匈牙利第三位,增長速度為9.6%,捷克共和國第四位,增長速度為9.1%,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第五位,增長速度為9.3%。
7. 法新社:中國將繼續拉動全球礦業繁榮
高盛公司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保持下去,即使增長水平低于過去4年的水平,仍將使多數礦產品的價格高于歷史平均水平。“即使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停滯不前,也會是這種情況。”
高盛公司說,中國的需求目前使礦產品的價格大大高于長期的價格預測,這可能使所謂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項目能夠付諸實施。一些大的礦業集團,比如英澳礦業巨頭BHP—比利頓公司,正在開發它所說的“第二級”項目,包括在澳大利亞東海岸搞一個煉焦煤項目和澳大利亞西部的雷文斯索普鎳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