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因瑣(suǒ)事煩(fán)心,無意燒菜做飯,就帶女兒到飯攤(tān)用餐。我沒有食欲(yù),眼睛直愣(lèng)愣地盯著桌面。女兒問:“媽媽,你怎么不吃飯呀?”我含糊地應了幾句,她也無聲了。突然,她用筷(kuài)子夾起一塊豆腐:“媽,這是你最喜歡吃的皮蛋豆腐。”我怔(zhèng)了一下,忙用嘴接過她送來的豆腐。她笑了,我也欣慰(xīn wèi)地笑了。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我一直相信,兩年前的那一次經歷,對于女兒來說,那是她人生旅程中有著重大意義的第一課。
在女兒上中班的第二學期,我和她一起坐在沙發上欣賞著她最喜歡看的節目《動物世界》。她爸爸正在修理衛生間的水龍頭,發現膠(jiāo)帶紙沒拿,就對女兒說:“淳(chún)楓,幫爸爸拿個膠帶紙過來,膠帶紙放在你的手工盒里。”小家伙看得正入迷,任憑她爸爸怎么喊也不理睬(cǎi)。
這本是一件小事,完全可以小事化了。但直覺告訴我:不能這樣!女兒還沒有形成體諒(liàng)父母、關愛他人的意識,我應以此為契(qì)機對女兒進行教育。倘(tǎng)若對這些小事不以為然,聽之任之,久而久之,女兒會形成習慣,甚至會誤認為父母理所當然要對子女付出愛,而子女對父母的付出不必感激和回報。
于是,我靠近女兒,對她說:“淳楓,爸爸忙了一天,回來又忙著修理水龍頭,如果不修理水龍頭,水就要流到客廳里,你把膠帶紙送過去,爸爸會很高興的。”女兒似有所動,我又趁熱打鐵地說了幾句。她終于站了起來:“好!”可她嘴里說“好”,腳步卻不挪(nuó)動,還加上一句“等看了豹子怎樣去吃小動物就拿。”我又說:“‘六一’兒童節你表演節目時,忘了帶伴奏帶,還是爸爸趕回家幫你拿的……”我說了一串她爸爸幫她的事,她似乎“幡(fān)然醒悟”,急忙跑到自己的房間,把膠帶紙送到她爸爸手中。我和丈夫連忙嘖(zé)嘖稱贊,翹(qiào)起大拇指,夸她做得好。
此后,我們領悟到應怎樣對子女進行關愛他人意識的培養了。
培根有句名言: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家庭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呢?作為家長,不能光把眼睛盯在孩子的分數上,這從長遠看是劃不來的。我很欣慰,女兒長大了,越來越可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