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逐名人成為時下一種新潮時尚之際,大凡名人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變?yōu)槌醋鞯馁Y源。人嘛,難免都有點虛榮心,正當揚名也是好事,本無可厚非。不過,人的境界畢竟也有不同的,在名人當中,確實也有另一種心態(tài),他們拒絕張揚,淡泊名利,回避捧場,厭惡炒作。在一片勢利和浮躁的風(fēng)氣面前,能做到“人醉我獨醒”,這無疑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近日從《清華校友通訊》一則很不起眼的消息中,得知去年歲末,季羨林先生在住院的病房中,向清華大學(xué)捐贈了15萬美元,用來在母校設(shè)立“季羨林文化促進基金”。季老深情地對顧秉林校長說:“捐贈的事決定很長時間了,趕上‘非典’,又住院,一拖就是一年,今天總算可以兌現(xiàn)了……錢不多,不過來路清楚,都是自己'爬格子'所得,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為母校做點貢獻。”
向大學(xué)捐贈15萬美元,這當然是“錢不多”,但出在季羨林先生身上,不僅“來路清楚”,而且更是他一生勤奮節(jié)儉的一種象征。關(guān)于季老平易近人、樸素節(jié)儉的事例很多,他的秘書李玉潔曾告訴我,季老平時非常重視節(jié)電節(jié)水,晚上每到另一房間,必定先關(guān)掉原先房間的電燈,有好多次季老已安歇了,但聽見滴水聲,他總要親自起床去擰緊水龍頭。在老教授當中季老的工資算是高的,他省下的錢,不是資助窮學(xué)生,就是捐獻給家鄉(xiāng)了,連他僅有的書稿、信函、日記本、照片、證書等等,也全部捐贈給了北京大學(xué)。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擠出15萬美元捐給清華,顯然是相當不容易了。更可貴的是,分明是高尚的事,卻拒絕張揚,不圖任何回報,這就表現(xiàn)出一種更加崇高的境界了。
還有一位名人那就是楊絳先生。在我的印象里,楊先生有好幾個\"不\":不當嘉賓,不當評委,不坐主席臺,不接受電視采訪,不簽名售書,不給人題詞,不送個人照片等等。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本來不會有什么非議,而楊先生自己堅持這樣做,從中表明了她拒絕張揚的決心是多么的強烈。最近又獲悉,2000年起,楊先生把錢鐘書和她兩人的稿酬版稅,都捐獻給了母校清華大學(xué)用作獎學(xué)金。尤其難得的是,這項獎學(xué)金,楊先生堅持不用他們夫婦的名字來命名,而只取名為\"好讀書\"獎學(xué)金。
我們不反對名人宣傳自己,只要不傷害他人,人們也能容忍某種“炒作”,但是,我們更贊賞名人善于拒絕張揚。讓世人少些浮躁,讓更多的人都能自愛自重,崇尚真誠與樸實,那么,社會風(fēng)氣一定就會大大變樣。
(張波薦自《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