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省重點建設三大鐵路和七條高速公路
記者近日從全省沿海港口工作會議上獲悉,在發展港口本身的同時,山東省還規劃建設港口與鐵路、公路、航空之間的立體化交通網絡,重點加強三大鐵路通道和七條高速公路省際新通道建設。
三大鐵路通道是:邯濟復線和濟青客運專線,菏兗日鐵路電氣化工程,開工建設德州至煙臺鐵路。七大高速公路省際新通道是:榮成至內蒙古烏海、濱州至山西太原、青島只至寧夏銀川、青島至蘭州、日照至新疆霍爾果斯、濟南至廣州、東營至江蘇鎮江。到2010年,山東主要沿海港口之間全面實現高速貫通,并形成和京津塘都市圈、長三角經濟區、中原經濟區和西北地區的便捷通道。
2. 2010年山東省將建設成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
從今年到2010年,山東省沿海港口計劃投資530億元,力爭完成580億元,建設泊位159個,新增貨物吞吐能力4億噸。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青島港為龍頭,以日照、煙臺港為兩翼,以半島港口群為基礎的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打造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口(包括煙臺港、龍口港)3個億噸大港;建設大型集裝箱、礦石、煤炭和原油四大運輸系統;沿海港口吞吐量實現6.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1350萬標箱,均比2004年翻一番。
3.“中國城市論壇——萊蕪論壇”共商綠色鋼城發展大計
“中國城市論壇—萊蕪論壇”圍繞“綠色鋼城的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交流城市發展經驗,探討鋼鐵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進一步加強鋼鐵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研究總結萊蕪打造“綠色鋼城”的理念,尋求解決鋼鐵城市在建設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萊蕪作為新興的鋼鐵工業城市,確立“綠色鋼城”的城市發展定位,全力打造山東鋼鐵生產和加工積聚區,走出了一條產業主導型、生態保護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4.青島啤酒牽手北京奧運
北京奧組委和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協議,青島啤酒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國內啤酒贊助商,并成為山東省第一家贊助北京奧運會的企業。 作為國內啤酒贊助商,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將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和殘奧會,為北京奧組委、中國奧委會以及為參加2006年冬奧會和2008年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提供資金、啤酒產品以及相關服務。
5.“第十九屆泰山國際登山節”精彩看點
“第十九屆國際泰山登山節”暨“2005中國泰安投資合作洽談會”安排的大型開幕式、體育、經貿、文化四大類25項活動,是歷屆登山節活動最多的一屆。其中,經貿洽談韓國周、首屆泰山全國山地戶外挑戰賽、馮玉祥泰山紀念館新開館儀式、泰山旅游小姐大賽、大型文藝演出“中華情、泰山魂”成為本次活動的精彩看點。 泰山國際登山節自1987年起每年舉行一次,不僅吸引了美、英、日、韓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賽,也成為泰安市擴大開放的重要平臺。
6.泰安探明資源量超2億噸的特大型石膏礦
山東省地礦局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最近在泰安市大汶口盆地探明一處資源量超過2億噸的特大型石膏礦。
該礦屬于大汶口盆地南西遙礦段。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對該地區開展石膏礦普查工作,90年代末,又進一步對其含礦情況及水文地質條件進行了詳細研究和勘探,最終探明經過評估可建成年產50萬噸的大型石膏礦。
7.東營市投600多億打造\"濕地之城\"
位于黃河三角洲上的山東省東營市依托當地濕地資源,投入600多億元巨資,對濕地進行保護和擴建,將東營市建成中國首個“濕地之城”。
東營市境內目前有濕地面積15.3萬公頃,其中黃河三角洲濕地自然保護區最為出名,是世界上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另外,當地還建設了占地面積7856平方米、中國最大的濕地博物館,展示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風貌和特點。東營市計劃利用10年時間,實施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自然資源保護、污染防治等九大生態體系,將現有濕地保護面積進一步擴大,通過引水壓堿等措施,加大濕地恢復力度。
8. 中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開始在山東省青島市進行建設
近日,國家發改委批復了青島市海西灣造修船基地項目建議書,并給予支持資金注入5億元。此項目建成后,青島市將形成年產值300多億元的船舶產業集群,成為中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之一。據了解,青島市海西灣造修船基地項目總投資74億元,將建設15萬噸和30萬噸修船塢、30萬噸和50萬噸造船塢,近期形成年造船能力200萬載重噸,遠期形成468萬載重噸,修船能力212艘、海洋工程建造能力4座。
目前,此項目已完成投資8億元,修船工程已經完工并投入生產。據介紹,今后中國將形成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3個船舶制造基地,其中海西灣造修船基地是環渤海地區的核心企業。
9.濟南市建設華東最大物流基地
日前,總投資110億元的山東現代國際物流基地一期工程——山東現代國際航倉和物流大道在濟南市動工。
該項目是山東省2003年赴浙江招商最大項目及濟南市2005年重點建設項目。基地位于濟南西部,南起經十路西路,北抵小清河,東臨京福高速公路,西至濟西鐵路編組站,總規劃面積11549畝,由浙江現代聯合控股集團牽頭,阿里巴巴、中國五金城、中國皮革城等10多家浙江集團型企業聯合開發,計劃總投資110億元,建設期5年左右,全部運營后年產可達300億元。
該基地在功能上集市場、配送、集散、倉儲、運輸、信息、國際代理、加工、包裝等功能為一體,實現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將建成華東地區科技含量最高、投資額度最大、理念最新的現代物流基地。
10.煙臺市 “第七屆國際果蔬·食品博覽會 ”碩果累累
“第七屆國際果蔬食品博覽會”主題為“讓綠色永恒”,宗旨是通過果蔬產品、技術展示和科技交流,向消費者提供綠色、安全的果蔬產品,促進國際間在果蔬領域的經濟技術交流與貿易合作,推動科技進步,提高果蔬業的科技含量,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加速實現果蔬生產、加工技術和市場的現代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博覽會共設展位870個,重點推出100個招商項目,總投資達到28億美元,內容涉及了食品加工、電子、機械等煙臺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
11.濰坊市昌樂縣發現距今約15萬年的“納瑪象牙化石 ”
日前,山東省昌樂縣高崖鎮西李家莊村村南400米的汶河,挖掘出兩根象牙化石。此象牙化石根部粗40厘米,長100厘米。據專家考證,這是生活在距今約15萬年前的“納瑪象化石”。這種長度的納瑪象化石在此地區首次發現。
12.菏澤市試種“太空大豆”成功
日前,“太空大豆”在菏澤市試種成功。此次試種的大豆種子,曾搭乘過中國第20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在太空遨游18天后再播種的。“太空大豆”單株最少結莢300個,最高結莢800多個,多項指標均優于普通大豆。
13.山東棗莊大型漢墓群: 展現東漢時期臺兒莊城的繁榮
最近,棗莊市臺兒莊張山子鎮在土地復墾時“闖”進一處東漢時期的墓葬,經搶救性發掘,目前已初步鑒定暴露地面的墓葬有25座。
據考古專家介紹,現已發掘的2座墓葬,為磚石結構,呈十字結構,每座南北長約5米、東西寬約4.7米,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從墓葬中發掘出了一批破殘陶壺、陶罐、青銅器、五株錢和7塊漢化像石等具有東漢時期葬俗特征的文物;從墓葬的規格和文物的特征分析,這應是一個大型漢墓群;此次大型漢墓群的發掘,為研究東漢時期臺兒莊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撰文、攝影/李玉鋒、高啟民)
14. 全國首例泥灘造礁養參在山東沾化
海參的主要食物來源就是海水中潔凈的微生物,對海洋水的要求非常高。過去,沾化北部沿海的渤海水挾泥沙過量,且養殖池多為泥灘池,經常受到陸地污染影響,根本不適合海參養殖。近年來,特別是濱州市“六河水變清”的渤海碧海行動實施以來,渤海水受到合理保護,水質逐年變好。專家對沾化北部沿海水進行化驗分析后,認為只要增添一定面積的沉淀池,完全可以搞海參試養。
沾化縣投資30萬元建起了1000立方水體的海參育苗場,經過濾水、調溫等技術攻關,母參成功產卵,每只參產卵在700-800萬粒左右。9月份參苗可長至3公分,就可以出苗。預計可以出苗2500-3000公斤,收益100余萬元。據悉,這是全國首例泥灘造礁養參育苗試驗,并取得了成功,此舉可以大大降低造礁養參的成本,從而助推沾化乃至西部沿海地區盡快擴大造礁養參規模,形成完整的養參產業鏈。(撰文/丁文麗 張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