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七年,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昏君,反復無常出爾反而。
朱由校做太子時,在宮中玩膩了,便偷偷溜出皇宮,由燕子磯上船,來到天門山游玩。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曰: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自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朱由校小時讀過這首詩,故而慕名而來,豈料攀山時一腳踏空,摔下山崖,昏死了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朱由校才慢悠悠地醒過來,睜眼一看,見自己躺在一間茅屋里,身邊坐著一位村姑,在給他喂稀米粥。經過詢問,朱由校才知道自己已經在此躺了三天三夜。這位救命村姑叫柳玉蓮,與母親楊氏相依為命,打柴為生。那天在山里砍柴時見山崖下躺著一個人,頭破血流,幾只野狗圍著他亂轉,柳玉蓮用柴刀趕走野狗,一摸此人心口還在跳動,知道他還有救,便將他背回茅屋。母女二人給他用草藥止血救治,總算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由校得知情由后,非常感激母女倆,掙扎下了床,跪在地上對母女倆道:“我乃當今皇太子朱由校,我這條命是玉蓮姐姐給的,我如能登上皇位,你們盡管上京城找我,有啥要求定會滿足你們。”說著找來紙筆將自己許的愿一字不漏地寫在上面,并蓋上了自己的私章,以證明自己此言不虛。
朱由校傷好后,辭別母女回到京城。他父親光宗皇帝在位一年,聽信方士之言,為求長生食紅丸而死,朱由校便登上大寶,改年號天啟。
天啟二年,天門山一帶遇上百年不見的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四處逃荒,官府卻不顧百姓死活,照樣上門收租逼稅。
老鄉們知道玉蓮曾救過當今萬歲的命,便懇求她上京求情,求皇上開恩,免去當年租稅。玉蓮姑娘心地善良,當即點頭答應。走時母親楊氏拿出當年朱由校寫的字據,讓她帶上,玉蓮對母親說道:“朱由校如今貴為天子,金口玉言,豈能說了不算,帶上字據反而顯得咱小老百姓有點小家子氣了。”
玉蓮到京城后,將自己的姓名報與看門軍士,并說明原因。軍士報與太監,太監進太和殿報與皇上。朱由校聽了心想:我如今貴為天子,這段經歷誰也不知道。為她寫的字據上有“若非姐姐相救,恐已成野狗腹中之食”的字句,若讓大臣們知道了,豈不恥笑于我,想到這里便狠了狠心道:“一派胡言,朕乃真龍天子,自有皇天護佑,一個山野村姑也敢來羞辱與我,亂棍打死,暴尸三天。”結果玉蓮連皇上的面也沒見著便命喪黃泉,這件事當時轟動了京城。
楊氏在家等了一個多月,不見玉蓮回來,心里放不下,便去京城尋找。在半道上聽說女兒慘死的消息后,兩眼一黑昏倒在地,醒來后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便一頭撞到墻上,倒在血泊中……
一個月后,又一件大事轟動京城:當今萬歲爺遭人綁架。綁架人將告示貼滿京城,聲稱是為柳玉蓮母女討公道。
原來朱由校看厭了三宮六院,在宮里玩厭了,便換了便裝,帶了一個衛士和一個心腹太監,出了皇宮,來到城郊閑逛。朱由校走著走著,忽然眼前一亮,見一位姑娘面若桃花,美如天仙,向著他嫣然一笑。朱由校不覺淫心大動,便快步跟了上去。
這美人把朱由校引進一片小樹林后,身子一閃便無影無蹤了。朱由校正在納悶,突然從樹林里竄出兩個蒙面人來,手持單刀,用刀背將衛士和太監擊昏在地,閃電般地用布袋往朱由校頭上一套,扛了便走。
衛士和太監醒來后,見沒了皇上,二人嚇得魂飛魄散。突然太監在地上發現了一個信封,拿起一看,見上面寫著“王太后親啟”的字樣,便拿了信,如喪家之犬般地趕回皇宮,將信面呈王太后。
王太后是熹宗皇帝的生母,聽了太監的話后,大吃一驚!她萬萬沒有料到堂堂的大明天子竟然不顧朝政,私自出宮游玩遭人綁架。她拆開信封,見信上寫著:“王太后,你兒朱由校已被我等綁架。朱由校恩將仇報,出爾反而,殺死救命恩人柳玉蓮,逼死其母楊氏。我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替柳玉蓮和其母討還公道。你若想救你兒子的狗命,可帶買命銅錢一文,到八仙樓贖人,到時一手交錢一手放人……”信后寫有贖人日期。
王太后看后,差點氣昏過去。光天化日之下,綁架大明天子,更可氣的是贖命錢只要一文,這分明是取笑我堂堂的大明皇帝。王太后忙召集幾位心腹大臣商量對策,大家一致認為,為確保萬歲爺生命安全,答應綁匪一切條件。同時派大內高手藏在八仙樓周圍,一旦救出萬歲爺,便截斷綁匪退路,將其一網打盡。
八仙樓是座大酒店,位臨城南近郊官道旁,人來人往熱鬧非常。到了約定日期,王太后如期赴約,只帶了兩個官員。來到八仙樓,見樓上空無一人,只好坐在椅子上耐心等待。
等了一會兒后,有個腰懸寶劍的青年登上樓來,來到王太后身邊,躬身施禮道:“太后,小人這邊有禮了!”王太后看了一眼青年人,見他身材魁梧,氣宇軒昂,不覺心里暗暗稱贊。回過神后王太后將臉一板道:“你就是綁架皇上的綁匪?”
青年人聽了,顯然不滿意王太后的叫法,對王太后說道:“太后,你錯了。在下乃守法之人,并非綁匪,只不過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替柳氏母女討還公道罷了。當今皇上欠的可是兩條救命恩人的命……”
原來楊氏得知女兒的死訊后,一頭撞在墻上,被三個青年壯士救下。他們問她因何尋短見時,她哭訴著拿出朱由校當年寫的字據讓他們看。由于楊氏年邁體衰,哭訴完后便氣竭身亡。三個壯士聽后勃然大怒,發誓要管這不平事,為楊氏母女討還公道。于是便來到京城見機行事,正好遇見朱由校便裝出游,便設計將其綁架。
青年人說完從懷里掏出紙條,貼在墻上,對在場的人說道:“諸位,這便是當今皇上親筆寫的字據。翻手為云復手為雨,純屬一個忘恩負義的市井小人。”
王太后聽了,惱羞成怒,大聲喝道:“你好大的膽子,竟敢誹謗當今皇上!我皇兒何在?快交出來!”
青年人聽了,不慌不忙地笑著問道:“太后,一文錢的贖命錢可曾帶來?”王太后聽了,臉瞬間羞成了紅布一般,從隨從官員手里接過一枚銅錢,扔給青年人道:“給。”
青年人接過銅錢后,看了看,輕蔑地笑了笑道:“不錯,這枚銅錢倒是真的。”說著沖窗外拍了三下巴掌,不大一會兒,兩個青年人手持單刀,架在蒙了眼的朱由校脖子上,將朱由校押上樓來。青年人一聲吩咐:“放了他。”那兩個人便拆去朱由校的蒙眼布,將他推給王太后。
朱由校迫不及待地走向王太后,青年人手里拿著一文銅錢對朱由校說道:“萬歲爺,你這樣的皇帝,其實是一文不值。”說完三個手指一用力,銅錢碎成幾塊,扔在朱由校面前。朱由校見狀,羞得恨不得有個地縫鉆了進去。
王太后見皇上已來到身邊,便大聲喊道:“來人,速將綁匪拿下,一個不許跑掉。”
其實換了裝的大內高手都假裝看熱鬧,早已圍了上來。他們目睹了剛才的情景,像相互約好了一樣,一齊跪在王太后面前,異口同聲道:“太后,我等苦練本領,以義為重,萬歲爺如此薄情寡義,實在令人寒心。恕我等不能從命!”說完紛紛越窗而去。
朱由校從此聲名狼藉,身邊聚集了不少小人,大權落在大奸臣魏忠賢之流手上。忠臣良將盡遭迫害,大明王朝一蹶不振,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舉起了造反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