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秘書是從部隊轉業的,在部隊時他就是連指導員。因為曾寫過一篇新聞在《解放軍報》發表過,于是轉業到地方時,縣里就將他安排到縣政府辦公室當秘書。
王秘書報到時,機關的一批新宿舍剛分下去,王秘書遲了一步,沒輪上,但能進縣直機關給領導當秘書,王秘書還是覺得自己很幸運。好在領導對他很關心,親自關照在機關大院給他安排了兩間舊平房,雖然廚房和衛生間都是幾戶共用的,不太方便,但作為補償,組織上還特意將他當小學老師的妻子從農村調到縣城,王秘書便覺得很滿足了。
幾年后,妻子所在的小學要集資建職工宿舍,妻子和他左商量右斟酌,他覺得還是放棄。王秘書認為學校經濟困難,沒有多少經費來源,所以要靠集資才能建房;而縣直機關就不一樣了,如果要建房,資金一定不會成問題,根本不用集資,近水樓臺先得月嘛!而且聽領導說話的意思,很快就會再建一批干部宿舍,現在花那個集資的錢不劃算,更何況自己剛轉業到地方工作,安家落戶,孩子上學,一時也拿不出那么多錢。還有一個原因他們都心照不宣,就是他和妻子認為住在機關大院是一種榮耀,說明自己與一般的平民百姓身份不同。于是,他們就在機關大院的平房里繼續生活著。
轉眼又過去了幾年,兒子上了初中,王秘書也早過了而立之年,但機關宿舍一直沒有再建,有人說可能也要走集資建房的路子,否則房子不好分配,每戶可能要集一二萬元。這時候,縣城里的宿舍樓一棟棟豎了起來,都是房產開發公司建的套房,設計新,居住方便,對外公開出售,每套三四萬元,比集資房要貴一半。機關干部有許多人買了,其中大多是些三十歲不到、參加工作時間不長、一時還分不到房子的年輕人,他們要結婚,只能到外面買商品房。當然,也有一些年齡大、家里經濟條件好的干部,也到外面買了商品房,給子女居住。王秘書現在的積蓄雖然也能到房屋開發公司買一套住房,但他總有些舍不得,而且覺得自己在機關工作,不住公房,卻要自己掏錢買私房,會丟面子。于是,買房的事就這樣一天天拖了下來。
這幾年,城市的面貌變化很快,到處都是建筑工地,許多農村干部和生意人紛紛進城買房,房價也一路高歌,升到每平方米一千多元,并且還在不斷上漲。政府為了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發展,對土地實行公開拍賣,地價也不斷攀升。加上住房制度改革,單位的房子都賣給了個人,當然就不會再建福利性的房子了。于是,王秘書和機關大院里居住的許多人一樣,只能在這些舊房里住著,把錢存在銀行,眼巴巴地等著有一天房子會突然大幅度地降價。
但市場就是市場,無論王秘書還是其他什么人希望房價下降,但房價還是像漲潮時的海水一般越升越高,現在縣城的住房最高已漲到每平方米近二千元。雖然國家也采取了一些干預性措施,但也沒能使房價降下來。王秘書后悔、埋怨,但一切都無濟于事。更糟糕的是,機關大院要拆遷了,用王秘書辛辛苦苦攢起來的十萬元存款,現在根本買不到一套中等的住房。但這回,王秘書終于鐵了心:砸鍋賣鐵也要買一套新房住。
其實,只要我們需要,還是早些出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