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過渡,就是指文章各個層次或段落之間的銜接與轉換,它具有“搭橋”或“接榫”的中介作用。那么,如何用好過渡呢?我們從課文中學到了如下幾種方法。
一、用詞語過渡
如《海上日出》第二自然段寫日出前“我知道太陽要從那天際升起來了,便目不轉睛地望著那里”(末句),第三自然段寫日出時“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里就出現了太陽的半邊臉”(首句)。這里用“果然”一詞銜接過渡,不僅用詞準確,而且構段巧妙,給人以簡練、利索之感。此外,常見的過渡詞還有“這時”“于是”“接著”“終于”“忽然”“是的”“然而”“因此”“從此”等。
二、用句子過渡
用句子過渡最為普遍,形式也多種多樣。
例1,用設問句過渡。如《五彩池》第三自然段寫了五彩池斑斕的顏色,第四自然段寫了五彩池的成因,兩者是如何銜接的呢?作者用設問句“明明是清水,為什么在水池里會顯出不同的顏色呢”來過渡,布設懸疑,誘發思索。
例2,用感嘆句過渡。如《雨》第二自然段寫的是下雨時的情景,第三自然段寫的是雨后莊稼得到滋潤及人們高興的心情,其間作者用“真是一場及時雨啊”這個感嘆句銜接過渡,情真意濃,富有感染力。
例3,用俗語警句過渡。如《第一場雪》在描寫完雪景之后要轉換到聯想小麥豐收的敘述上,作者用“俗話說,‘瑞雪兆豐年’”這個俗語來過渡,行文銜接自然、貼切,俗語的運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
例4,用復句過渡。這種情況運用非常廣泛,可以根據前后層次或段落之間所構成的不同關系采用不同的過渡方式,一般可分為并列式過渡、順承式過渡、遞進式過渡、因果式過渡、轉折式過渡等,通常用關聯詞加以連接。如《太陽》一文中在介紹完太陽遠、大、熱的有關知識后要轉換到對太陽與地球密切關系的說明上,作者用了一種轉折句式“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它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來過渡,承上啟下,層次分明,維系全篇。
三、用段落過渡
上述過渡詞、過渡句都是放在自然段開頭,有時為了起到突出作用,可以單獨構段形成過渡。如《白楊》一文中由寫“爸爸”轉換到寫“孩子們”時,就單獨用了一個自然段:“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來過渡,在這里,前面用設問句緊承上文,回引讀者領會爸爸熱情贊美白楊的雙重含義;后面用轉折句開啟下文,自然地引出對孩子內心變化的敘述。
四、用數字過渡
對于故事性強、篇幅較長的敘事類文章,可在情節發展變化間利用表順序的數字來過渡。如《信箱》一文中以“信箱鑰匙”為線索,在情節“爸爸把信箱鑰匙交給哥哥管→哥哥把郵遞員送錯的信丟在臺階上→妹妹娃麗擔心信被弄丟→娃麗冒著風雪送信→娃麗拿到了和哥哥一模一樣的鑰匙”之間用序數詞“一、二、三、四、五”進行過渡,脈絡清晰,一目了然。
五、用空行過渡
對于多層面表現事物的文章,可以在層面變換間利用空行來過渡。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寫“我”對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系列回憶時,將談《水滸》、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等其間分別空出一行作為過渡,標識明確,容易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