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小說以高俅發跡開始,寫出了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從上到下狼狽為奸、殘害忠良、欺壓良善的社會背景。然后依次寫出了魯智深、林沖、阮氏三雄、武松、宋江等英雄好漢被逼上梁山的經過。起義英雄從個人反抗走向了農民戰爭,經過三打祝家莊、智取大名府、踏平曾頭市等多次戰爭,逐漸壯大和成熟起來。一百零八位好漢會聚一堂,“替天行道”時,小說達到了高潮。此后,起義軍被招安,征遼、平方臘,成了統治者的工具。當他們得勝還朝時,只剩下27人。然而就是這27人,也不免死于非命。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終于土崩瓦解了。作者歌頌招安的同時,又清楚地認識到封建統治的昏暗和腐朽依然如故,在“落花啼鳥總行愁”的悲涼情調中結束了全書。
鑒賞與評析
《水滸傳》在我國小說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在于它深刻的思想價值。小說把草莽英雄推上了歷史舞臺,寫的是“亂自上作”“官逼民反”的過程,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描繪了宋、元之際的社會生活。作者以梁山一百零八將為重點,以梁山起義的發生、發展、高潮、衰落、失敗為核心,上至昏君佞臣,下至村野佃民,從城市到農村,觸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社會現實的黑暗,反映了封建社會由盛轉衰時期尖銳激烈的階級矛盾與階級斗爭。作者熱情歌頌了人民群眾的抗暴斗爭,通過英雄好漢走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反映了這場斗爭的深刻性和廣泛性。
《水滸傳》的成就還在于寫人藝術的重大突破等諸多方面。全書有名有姓的人物約有八百多個,作者運用對比、行動表現、細節刻畫等方法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林沖、魯智深、武松、李逵、楊志等,他們都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其中對林沖、楊志、魯智深的描述最有代表性:林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結果被逼得無處容身;楊志一心想做官,“博個封妻蔭子”,結果是賠盡小心,依然落得一場空。只有魯達,無所顧慮,敢作敢為,也就不曾吃過虧。對于林沖,我們既寄予滿腔的同情,卻又深深惋惜其認識不夠;對于楊志,我們雖可憐其遭遇,卻鄙薄其為人;對于魯達,我們除了贊嘆,別無他言。《水滸傳》正是通過人物意識的描寫,使我們對這三個人產生了不同的感情。同時《水滸傳》也通過三個人的思想意識,說明了三個人不同的階層出身。林沖出生在槍棒教頭的家庭,屬小資產階級的技術職員,他有正義感,但茍安于現狀,若不是被逼得走投無路,便下不了決心。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后,五侯楊令公之孫”,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只要有官做,梁中書也是他的好上司。而魯達,無牽無掛,光棍一條,更沒什么產業,是貧農或手藝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軍官。另外,小說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豐富,既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刻,也有浪漫主義的想象和夸張。在結構上是連環結構,全書既是統一的整體,各個局部又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小說的人物語言“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魯迅語),敘述語言、描寫語言繪聲繪色,樸素簡潔。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農民起義的史詩,是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一朵獨放異彩的藝術奇葩。
精彩語錄
●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必在陣前亡。
●平日若無真義氣,臨事休說死生交。
●國以信而治天下,將以勇而鎮外邦。
●一切諸煩惱,皆從不忍生。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