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1405年鄭和遠航開始之謎
長久以來,關于明成祖朱棣為什么要派鄭和下西洋一直是史學界爭論較多的話題。一種說法是派鄭和下洋,是為了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奪得自己親侄子江山的成祖對失蹤的建文帝生死不明耿耿于懷,“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但是這種說法在明朝就有人提出質疑,明朱國楨《皇明大政記》中就有:“建文仁弱,帝座一傾,竄入蠻夷中,其何能為,文皇帝豈不見及此。”
還有一種說法,明成祖因為用不太合法的方式取得帝位,所以要派使通洋,告諭天下,自己奉天承運,君臨華夏。現在也有人認為明成祖其實是想重建一種中國式的萬邦臣服、四夷來朝、宗主華夏、共享天下太平的帝王理想才派鄭和放舟西洋的。事實上,這些說法都不太令人信服,也經不起深究細想。1405年開始的大明艦隊七下西洋的目的和動機到底是什么,成了一個有待歷史解答的謎。
二、 鄭和是否到達過澳洲甚至早于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并環游了世界
有關鄭和航海的線路、行程和所訪問的國家是鄭和研究中爭論最多最復雜也是最有趣的問題。根據已知史料的記載,我們知道在七下西洋的歷程中,鄭和船隊訪問過大約30多個亞非國家,最遠到過東非海岸。
英國海軍退役軍官、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花了14年時間,足跡遍及120多個國家、900多個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于2002年出版了《1421年: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并且宣稱:鄭和早就到達過澳洲而且早于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并環游了世界。
孟席斯稱曾看過一張繪制于1459年的地球平面圖,上面已經有南部非洲和直到1497年才被達·伽馬發現的好望角,地圖上還用中世紀腓尼基語標記道:1420年有人繞過好望角航行至貝爾德島角,旁邊還畫著一艘中國大帆船。為此,孟席斯找到早于庫克、麥哲倫、達·伽馬和哥倫布時期的中國星空圖與地圖,通過這些圖,他繪制了1421~1423年間鄭和遠洋船隊的航行路線,據此推斷,鄭和率領著裝有珠寶、絲綢和瓷器的多桅巨船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比哥倫布早70年抵達美洲大陸。 孟席斯說:盡管我的研究看起來與歷史相悖,但我對自己的立場很有信心。一直沒有人能解釋清楚為什么歐洲探險家手中有地圖,是誰繪制了這些地圖?海洋面積有千百萬平方英里,繪制海圖需要出動大批艦隊。你說,如果不是擁有世界上最大艦隊的中國人,還能是誰?孟席斯還宣稱:1421年,由洪保所率領的一支鄭和船隊分隊,曾抵達澳洲西南海岸,對沿海地區做了勘探,制作了地圖;另一支由周滿率領的鄭和船隊分隊則在澳洲東南海岸登陸,對到達地區做了勘探并制作了地圖。因此,是鄭和船隊發現了澳洲。孟席斯說商人尼科洛·孔蒂在印度登上了一艘中國船,將這些地圖帶到了威尼斯。孔蒂在1434年出版的游記中聲稱,他曾經由澳大利亞去過中國,比庫克船長早350年。1428年,在去威尼斯的路上,葡萄牙國王的長子得到了幸存的地圖,并將其繪入世界地圖。達·伽馬、麥哲倫和庫克曾使用過這些地圖的復印件,其中包括巴塔哥尼亞(繪于1513年)、北美洲(繪于1507年)、非洲(繪于1502年)、亞洲和澳大利亞(繪于1542年)的地圖,包括哥倫布在內的歐洲探險家們的信函和航海日志,表明他們是有地圖的,在出發前就知道要去哪里。 當哥倫布到達美洲時,竟看到這里已生活著先前到達的黃皮膚的中國人,有的地方聚居的中國人后代多達上萬人。許多地方有中國巨大的沉船遺骸和中國特有的瓷器。墨西哥人已經掌握了中國獨有的漆術。拉美的一些雞種是歐洲所沒有的,只能來自中國。當地人學會了中國人傳去的水稻等農作物的種植技術。
孟席斯的研究突破了中國學者傳統上僅僅依靠本國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作為主要依據的思路框架。我國史學界肯定了孟氏研究鄭和歷史的新思路,即從古航海圖和實物論證方面入手,而非僅限于研究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字記載,但是有關說法尚需科學求證。如果孟席斯的觀點能夠成立,那么,世界地理發現史、航海史將重新書寫。
三、 貯存在大明兵部的鄭和出海檔案消失之謎
鄭和故去后,宣德帝詔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令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僅僅過了三四十年,當朝的明憲宗偶動下洋念頭,卻發現一向貯存在兵部的《鄭和出使水程》(也就是鄭和七次航海出使的全部檔案)突然“人間蒸發”掉了,此事發生在明憲宗朱見深(1464~1487)成化年間。明人嚴從簡所著筆記《殊域周咨錄》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永樂二十三年,仁宗即位,從前戶部尚書夏原吉之請,詔停西洋取寶船,不復下蕃。宣德中雖開,至正統初復禁。成化間,有中貴迎合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詔索《鄭和出使水程》。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檢舊案,不得。蓋先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忠笞吏,復令入檢。三日,終莫能得。夏秘不言。忠詰吏,謂:“庫中案卷寧能失去?”大夏在旁對曰:“三寶下西洋,費銀糧數十萬,軍民死者且萬計,縱得其寶而歸,于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有,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忠竦然聽之,降位曰:“君陰德不細,此位不久當屬君矣!”夏后果至兵部尚書。
到底被劉大夏藏匿的《鄭和出使水程》下落何方,從此成為一大謎案。記載著鄭和及其部屬將近30年遠航的用生命和心血創造的航海經驗以及有關國防機密的珍貴史料就這樣不見了,造成了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大段空白,湮沒了鄭和及其部屬在幾十年驚濤駭浪中取得的進步,阻滯了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影響了中國明清兩代的海防實力,也使得百余年來中國和世界各國的鄭和研究者由于確切史料的匱乏而好似霧中看花,從而歧見迭出,爭論不休,許多重大問題迄今沒有定論。不能不說,始作俑者罪通于天!
四、 鄭和掌握著怎樣的先進航海科技使遠航成為可能
20世紀下半葉,航海科技已有了十個重要標志,分別是:船舶大型化、專業化、高速化、自動化,導航定位電子化,避碰自動化,海圖電子化,航海資料數字化,通信衛星化,航行記錄數字化。據有關專家的考證,600年前,鄭和的艦隊已擁有了船舶大型化、專業化兩大項;在速度、機械動力方面,也處于當時領先;最為先進的則是導航系列,是世界發現最早的航海圖《鄭和航海圖》。鄭和下西洋折射出中國先進的航海科技,表現在三個方面:《鄭和航海圖》、天文航海技術和地文航海技術。《鄭和航海圖》記載了530多個地點名,其中域外有300余個,最遠達東非,標出了船隊航線上的城市、島嶼、灘、礁、航海標志和航路等,實用性勝過西方最早的《波特蘭海圖》。鄭和艦隊還應用了最先進的航海天文定位技術,運用了羅盤、計程計、測深儀等航海儀器,船隊航線達56條。鄭和船隊到底擁有多少在當時非常先進的科技手段和設備,才使得他的七下西洋成為可能,一直是科技史學者、艦船和航海研究者關注的一大謎案。
關于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未解之謎還有很多
美洲發現的中國古船用的石碇是什么年代的,誰帶去的?
鄭和船隊的分宗航海是怎樣航行的,為什么有些船比船隊晚回來好幾年,這些船隊到了什么地方?
明史記載的巴喇西國是南半球國家,距中國遙遠,是否就是巴西? 1511年巴喇西國使臣來中國訪問,路上共約11年,出發時間應該是1499年,巴喇西國是怎樣知道中國的,是否確實見到了中國人和中國船?
是鄭和最早發現了南極大陸嗎?
“唐人街”是鄭和下西洋形成的嗎?
水果之王榴蓮是鄭和下西洋時命名的嗎?
鄭和七下西洋是否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
鄭和七下西洋是否成為中華文明鼎盛和衰落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