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長城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 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后連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墻,它們大都建在山嶺。在萬里城墻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墻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筑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宮·故宮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 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筑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它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歷時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 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最吸引人的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
故宮建筑的后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后妃們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風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嚴肅、莊嚴、壯麗、雄偉,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二是觀賞陳列于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 052 653件之多,占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
2004年7月1日,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后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沈陽故宮經過多次大規模的修繕,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筑群。
沈陽老城內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筑114座。沈陽故宮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世界文化遺產——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距北京城約50公里。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此發現原始人類牙齒、骨骼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獵及使用火的遺跡,證實50萬年以前北京地區已有人類活動。考古學家開始在這里發掘,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個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為北京猿人。以后陸續在龍骨山上發現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遺址。這一發現和研究,奠定了這一遺址在全世界古人類學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遺址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人類化石材料最豐富、最生動,植物化石門類最齊全,研究最深入的古人類遺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周口店遺址不僅是有關遠古時期亞洲大陸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的歷史證據,而且也闡明了人類進化的進程。
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莫高窟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 1 600米。始鑿于366年,后經十六國至元代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 45 000平方米,彩塑2 400余身,飛天4 000余身,唐宋木結構建筑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筑、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20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墻壁上的圖書館”。為研究4~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世界文化遺產——陜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據史載,秦始皇為造此陵征集了70萬名工匠,建造時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 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世界文化遺產——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山莊位于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正宮的澹泊敬誠殿全為楠木結構,各種大典均在此舉行。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周圍12座建筑風格各異的寺廟,是當時清政府為了團結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利用宗教作為籠絡手段而修建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稱為“外八廟”。廟宇按照建筑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這些寺廟融和了漢、藏等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氣勢宏偉,極具皇家風范。山莊整體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殿宇和圍墻多采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不論是造園還是建筑,它們都不僅僅是素材與技藝的單純運用,而是把中國古典哲學、美學、文學等多方面文化的內涵融注其中,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世界文化遺產——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布達拉宮始建于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是藏族古建筑藝術的精華,被譽為“高原圣殿”。
布達拉宮是歷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過去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從五世達賴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同時又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的地方。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迭,殿宇嵯峨,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堅實墩厚的花崗石墻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墻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鎦金寶瓶、幢和經幡,交相映輝,紅、白、黃三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筑、層層套接的建筑形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達拉宮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古建筑的精華之作。
2000年11月與2001年12月,大昭寺和羅布林卡作為布達拉宮歷史建筑群的擴展項目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昭寺位于拉薩市區的東南部,始建于唐貞觀二十一年(601)。它是西藏地區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漢藏結合木結構建筑。15世紀宗喀巴在此創建了喇嘛教格魯派,17世紀時五世達賴喇嘛對大昭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修葺,最終形成了占地面積2.51萬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大昭寺的主要建筑為經堂大殿。寺內還保存了大量珍貴文物,寺前矗立的“唐蕃會盟碑”,更是漢藏兩族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羅布林卡位于布達拉宮西側約2公里的拉薩河畔。“羅布林卡”在藏語中意為“寶貝園林”。它始建于公元18世紀中葉,是歷世達賴喇嘛處理政務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夏宮。它由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旦明久頗章等幾組宮殿建筑組成,各組建筑均以木、石為主要材料建成,規劃整齊,具有明顯的藏式建筑風格。園內有植物100余種,不僅有拉薩地區常見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馬拉雅山麓的奇花異草,還有從內地移植或從國外引進的名貴花卉,堪稱高原植物園。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這三處地點風景優美,建筑創意新穎。加之它們在歷史和宗教上的重要性,構成一幅和諧融入了裝飾藝術之美的驚人勝景。
世界文化遺產——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
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孔廟坐落在曲阜城內,為我國最大的祭孔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前478),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后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在的規模。孔府西與孔廟為鄰,是孔子世襲“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于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占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筑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筑。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后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
世界文化遺產——湖北武當山古建筑群
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當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升,也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
武當山不但風景優美,而且是一座文化寶庫、工程浩大的道教宮觀,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構筑。
山上現存的大量古建筑多為明代所建,計殿堂廟宇2萬多間、400多處,總占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構成龐大的道教建筑群,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其規模之宏大、技藝之精湛、工程之艱巨,實為世所罕見。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中國名山開發史上可說是絕無僅有。整個建筑體系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政治意圖,每一建筑單元都建在峰、巒、坡、崖、澗的合適位置上,借自然風景的雄偉高大或奇峭幽壑,構成仙山瓊閣的意境。既體現了皇權的威武莊嚴,又體現了神權的玄妙神奇,創造了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武當山古建筑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學和藝術成就。
世界文化遺產——江西廬山
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廬山,坐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陽湖,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勝地。廬山地質構造復雜,是座地壘式斷塊山。眾多的奇峰、怪石、瀑布、巖洞形成了奇特瑰麗的山岳景觀。
廬山風光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以“奇、秀、險、雄”聞名于世,現主要有12個景區、37個景點、230個景物景觀,“春山如滴,夏山如翠,秋山如醉,冬山如玉”是廬山風景的最好寫照。
廬山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基地。這里有居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創建于940年,宋朝理學大師朱熹曾經在此潛心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廬山還是中國古代的宗教中心。公元391年,佛教名僧慧遠在此創建東林寺,代表著佛教“中國化”的開始,成為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道士陸修靜在廬山開創了道教南天師派;唐代馬祖道一在山上開創了佛教臨濟宗,影響深遠。明、清以后,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這里建堂傳教,形成了五教聚集一山的獨特現象。廬山還是一座政治名山,國民黨政府也曾經于此設立“夏都”;新中國成立后,在廬山召開了三次重要的黨的會議,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物,極具歷史價值。廬山是聞名中外的避暑勝地,自鴉片戰爭以來,這里修建了具有英、法、美、德、等18個國家建筑風格的上千幢別墅,著名的有美廬別墅、歇爾曼別墅等,成為至今保存完好的國際別墅群落。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系的文化景觀。
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古城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于此而建。鳥瞰平遙古城,形如龜狀,城墻上有72個觀敵樓,墻頂外側有垛口3 000個,傳說它是孔子3 000弟子、72賢人的象征。
平遙古城素有“中國古建筑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其中有始建于西周,擴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擊城墻;有始建于北漢天會七年(963)被列入我國第三位的現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筑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于北齊武平二年(571)、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現存宋元明清彩塑2 052尊的雙林寺;有中國宋金時期文廟的罕見實物——文廟大成殿;有中國金融上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有始建于唐顯慶二年、國內古建筑中罕見的“懸梁吊柱”奇特結構清虛觀;有遍布古城內外1 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樣、色彩繽紛的各種琉璃實物。同時,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筑的薈萃中心之一。古城內現存4 000處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處典型地體現著中國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風格和特點。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世界文化遺產——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蘇州城歷史悠久,私家園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紀,至明代建園之風尤盛,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為蘇州贏得了“園林之城”的稱號。現存名園10余處,聞名遐邇的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獅園、怡園等。
蘇州園林雖小,但古代造園家通過各種藝術手法,獨具匠心地創造出豐富多樣的景致,在園中行游,或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見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或見曲徑通幽、峰回路轉,或是步移景易、變幻無窮。至于那些形式各異、圖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錦緞般在腳下延伸不盡的鋪路,那些似不經意散落在各個墻角的小品……更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范。這些建造于16~18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