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模仿我
法國人讀我入迷
美國啊,你殷勤地
接待我這個憔悴的客人
這是歌德描繪他的成名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流傳世界的影響時寫的,拿破侖看過七遍。1920年,我國詩人馬君武把它譯成中文后,歌德的名字漸為我國廣大讀者所熟知。
1749年,歌德出生于德國萊茵河畔法蘭克福市的富裕家庭。母親是該市市長的女兒,善于講故事。父親是法學博士,教子甚嚴。他為了培養子女的堅強性格,把他們從小關在單獨的臥室里睡覺。為了幫助孩子戰勝恐懼,慈祥的母親和孩子訂下一條契約:如果誰能離開大人堅持睡到天亮,第二天就可以得到幾個桃子的獎賞。在母親的鼓勵下,歌德自幼養成了堅強的性格。沒有這種性格,他既經受不起維特式的煩惱也不可能把自己造就成為舉世聞名的偉大詩人。
歌德4歲開始讀書,父親規定他必須學好拉丁文、希臘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和希伯來文。歌德勤奮好學,家里的藏書和能從學校里借到的書都滿足不了他的學習要求,他還把父母給的零用錢也花費在買書上。
在萊比錫大學讀書時,歌德奉父命攻讀法學,但他實際上愛好的是文學。他曾經去聽過文學課,由于對講師講授的課程不滿意而中止。后來他把閱讀興趣轉向自然科學,當他因病休學回家后,還曾跟母親的好友,一位虔誠的教徒學過煉丹術。
23歲那年,歌德取得了法學博士學位,父親讓他去威刺勒高等法院實習,一次去舞會的路上,結識了法官的女兒夏綠蒂。她年方19歲,天生麗質,很討人喜歡,歌德對她十分傾倒。但當他向夏綠蒂求愛時,夏綠蒂驚慌失措,告訴了自己的未婚夫——駐在當地的一個公使館的工作人員。這使歌德受到很大打擊,便給夏綠蒂和她的未婚夫(也是歌德朋友)每人留下一封信,獨自逃回故鄉。剛一到家,就聽到他們結婚的消息,接著又聽到一位友人為失戀而自殺的噩耗,感到非常痛苦,便以這兩件傷心事作為藍本,用了四個星期的時間寫成了《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一生經歷了十多次戀愛,每當處于進退維谷時,他便“從女人身邊逃走”。在一次音樂會上,他結識了17歲的梨麗小姐,兩人如癡如狂地相愛著,一度有些放蕩。后來在父親的責罵和友人的規勸下,歌德和梨麗分手,北上魏瑪,奔赴前程。得到公爵奧古斯特的賞識,30歲就當上了大臣,受封為貴族。舒適的生活、瑣碎的政務和虛偽的交往,幾乎埋沒了他的天才。直到和席勒相識并成為至交后,歌德才“作為詩人而復活”。
一次,兩人在路上相遇,談得很投機,一直談到席勒家中。從此,兩人過從甚密,在席勒的鼓勵下,歌德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
1808年10月2日,拿破侖到德國的埃爾富特召開諸侯會議期間,曾召見歌德,并稱他是“德國的第一戲劇詩人。”在談到《少年維特之煩惱》時,他對歌德說:“我對于故事的結局不欣賞。”于是歌德回答說:“我并不認為陛下喜歡這樣的結局。”四天以后,拿破侖去魏瑪觀看法國劇團演出的伏爾泰的《愷撒之死》,曾再次接見歌德,并邀請他訪問巴黎。拿破侖的名言“政治就是命運”,就是他和歌德談論戲劇時說的。
歌德不僅是文學家、藝術家,也是科學家和思想家。從早年的《論德國建筑》到晚年的《顏色學》都是他苦心鉆研的成果。他的文學成就被恩格斯稱譽為“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1822年2月,歌德得了一場重病。連日的高燒使他的身體難以支持,有時候甚至昏迷不醒。他自己也覺得病得不輕。這年6月,歌德到瑪麗恩巴德去療養,在療養期間,他完全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這個沉默寡言、滿腦子幾乎只有詩歌創作的人,在經過了數十年之后又一次完全聽憑自己感情的擺布。人們驚奇地發現,這個74歲的老人甚至深夜還在和女人們一起溜達,在多年沒有涉足舞會之后又去參加跳舞。他自豪地說:“在女舞伴們變換位置時,大多數漂亮的姑娘都來拉我的手。”他的刻板的稟性消失了。
19歲的烏爾麗克·萊佛佐成為他迷戀的對象,15年前他曾愛慕過她的母親,而且1年前他還用長輩的口吻昵稱她為“小女兒”,可是現在這種喜愛突然變成了情欲,使他在這種感情世界中震顫,而多年以來他早已沒有經歷了。這個74歲的老翁簡直像一個情竇初開的男駭,剛一聽到林陰道上的笑聲,他就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就急匆匆跑下臺階去迎接這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子,像一個少年,一個男子漢似的向她獻殷勤。
歌德在同醫生商量之后,就向自己同伴中最年長者大公爵吐露衷腸,請他在萊佛佐太太面前替自己向她女兒烏爾麗克求婚。大公爵幸災樂禍地竊笑這個被德國和歐洲譽為本世紀最有智慧、最成熟、最徹悟的哲人。不過,他還是鄭重其事地為這個74歲的老翁向那個19歲的姑娘求婚一事去走訪她的母親。
她是采取了拖延的方法。所以歌德也就成了一個沒有把握的求婚者。當他越來越強烈的渴望著得到她時,他所得到的僅僅是親吻和一般撫愛的的言詞。夏季快要離去了,他的痛苦與日俱增,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了,他沒有得到任何許諾和暗示。歌德從現實逃到詩歌中來,他的藝術杰作《悲歌》就這樣完成了。
選自《暢銷書摘》200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