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是歷史上著名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事件的首謀和策劃者,是李氏秦王府集團的重要成員,倜儻有器略,名噪一時。然而,李氏建立政權后不久,正是年富力強的劉文靜即遭到殺身之禍。有功之臣劉文靜悲劇性的結局給我們留下許多思考。
劉文靜有智謀,有政治才能,李唐政權的建立,劉文靜功不可沒。
劉文靜功成于謀劃太原起兵。太原起兵是李氏家族反隋建立唐政權的重要事件。劉文靜最早提出起兵“鼓而入關,以震天下”。隋末時,統治集團越來越腐朽,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各地軍閥也乘機不斷建立自己的小朝廷,分裂割據形勢嚴竣。此時在晉陽令位上的劉文靜憑著敏銳的政治眼光看到隋統治已日暮西山、搖搖欲墜,開始尋找時機推翻隋王朝。劉文靜以他過人的才智看到李家父子具備了奪取政權、重建封建國家的條件。一者,李淵在鎮守太原時,劉文靜就看出李淵非同一般,李淵身為晉陽宮監,位置顯赫,且本人“察有大志”,政治老練,處事謹慎,不露聲色;二者,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才勇兼備,“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紀雖輕,卻懷有建功立業的大志。李世民與劉文靜交往密切,關系甚篤,正因為如此,他對李世民寄予厚望。有了這樣幾層關系,劉文靜向李世民建議乘兵荒馬亂、隋政治腐敗時機從太原起兵,一舉奪取天下,“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過半年,帝業成矣。”(《資治通鑒》卷183)可以說,太原起兵的謀劃之功歸于劉文靜。
李唐王朝的建立皆因太原起兵,無此,就不會有后面的李唐新政權。而劉文靜之死正是死在太原起兵上,因為太原起兵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聰明才干與過人之處,“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有了太原起兵,劉文靜有了爭功爭權的資本,也才有了劉文靜看不順眼別人的思想,當然,在以后的建唐過程中,劉文靜也處處顯示出了他的才能非同一般,如向突厥借兵,與各地軍閥戰爭等,劉文靜都有上乘的表現。
劉文靜顯名在聰明,得禍也在聰明。一者與高祖的寵臣裴寂爭功,引起李淵不悅;二者認為對自己的待遇不公正,與他的才能不相符,職位尚低,總有一種幽怨之情。因此,時不時地流露出對最高統治者李淵的不滿。兩者結合起來實際上就變成了劉文靜與李淵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劉文靜的罪行是犯上之罪,這對于皇帝李淵來說是不能容忍和不能饒恕的,這也就避免不了劉文靜的悲劇。
在與裴寂的關系處理上,劉文靜由開始的友善發展到后來的敵視,關系起伏很大,這中間作祟的就是名利。起初,晉陽令劉文靜本與晉陽宮副監裴寂關系相處得和睦,在太原起兵的謀劃過程中,穿針引線,傳遞信息,把李世民、劉文靜與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李淵聯系起來的中介人物就是裴寂。“起兵事情將發,恐唐公不從,文靜謀因裴寂開說,于是介寂以交王,遂得進議。”(《新唐書·劉文靜傳》)裴寂與李淵關系非同一般,二人交往密切,由于有裴寂在中間撮合,這樣,才有了太原起兵。因此,太原起兵成功,客觀上講,應該是多人促成的結果,單純歸于某個人,恐怕難成此事。所以,李淵建唐后,在論及太原起兵之功時,表彰了許多人,“詔尚書令秦王、尚書左仆射裴寂、納言劉文靜恕二死,其余人等恕一死”(《新唐書·裴寂傳》)。可見,太原起兵能夠成功是集體的力量的結果。劉文靜看到隋將滅亡、首倡起兵之事,但他卻沒有看到要成此大事,決非單兵獨將可及,必須主觀、客觀條件都要成熟,方能成功。劉文靜在對待這件事上,可以說是沒有正確地看待自己,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總覺自己功高不可及,所以,每每看到裴寂地位、榮譽高于自己,心上總是不悅,“文靜自以才能過裴寂遠甚,又屢有軍功,而寂獨用故舊恩居其上,意不平。”(《新唐書·劉文靜傳》)倆人關系產生了裂縫,出現了隔閡,從此,共同的利益不存在了,只有個人的名利起作用。
隋末時,劉文靜與裴寂常有往來,二人經常談論時局,李唐政權建立后,裴寂因與李淵關系密切,官職在劉文靜之上,劉文靜非常不滿,又不能直接遷怒于李淵,結果把這種怨恨的情緒轉嫁到裴寂身上,正因為得到的名利有異,二人在政見上也產生了分歧,“每論政多戾駁,寂有所是,文靜必非之”。政治上的爭論變成了個人的恩怨,不管裴寂所言正確與否,符不符合當時形勢,只要裴寂張口,劉文靜都否定不贊成,完全是個人利益從中作祟,變成純粹的個人利害,而非國家利益。可從其中窺見劉文靜富有才能的另一面是其心胸狹窄,個人利益至上思想嚴重。在劉文靜的傳里也看不出像在裴寂的傳中所寫的寬厚、忍讓、主動辭歸卸任等內容,就是說,這兩人在性格、才能方面都是有差異的。所以雙方產生矛盾,“遂有隙”,也是必然的。劉文靜反感裴寂,對裴寂有了怨言,常常冒出要斬裴寂的言論,從過去的好朋友而反目成仇。于是,裴寂進言李淵:“文靜多權詭而性猜險,忿不顧難,丑言怪節已暴驗。今天下未靖,恐為后憂。”(《新唐書·劉文靜傳》)由于劉文靜數次為己鳴不平,為己爭功,名利心重,且本人“才略實冠時人”,也引起初定江山的李淵的反感,裴寂所言正合李淵心意。所以,李淵不顧秦王李世民的反對,殺了劉文靜。
劉文靜之死,還有其深層原因。唐初,兩個集團之間即以李淵為首的關隴士族為核心的統治集團與以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包括各個階層的利害相爭,劉文靜實際上是兩個集團斗爭的犧牲品。秦王李世民在新政權建立后,躍躍欲試,覬覦新政權,他的主要助手與謀劃人中就有劉文靜,這與李淵建唐初期的政治形勢格格不入,也打亂了李淵既定的正統權力繼承人的序位,引起李淵惱怒,由于種種原因,李淵不能直接遷怒于為自己建立政權立下顯赫功績的兒子,又有親信裴寂的讒言,終于導致了劉文靜的悲劇。
一代才子劉文靜只因名利心太重,又數與當時寵臣裴寂爭功,種種因素激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而導致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