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春秋》2004年第12期《“垂拱而治”的林森》,雖然篇幅不大,但份量卻不輕。讀了它,鑒古思今,頗有啟發。
老夫在童稚之年就見過他的標準像:穿中式長袍的一個胡須老頭。挺陌生的,問其身份,老爸說“是林主席,比蔣委員長還要‘大粒’。”當時就挺納悶:怎么從沒聽說過?直至花甲之年,到重慶寫作,登歌樂山,瞻仰了他的墳塋,聽同行介紹,那墳臺上曾經是蔣介石和毛澤東會談之處,又產生了另一番哲悟。而直到如今,才對其人其事有了個大體的了解。
“垂拱”一詞,既典雅而又形象。“垂拱”是何意思?即是垂衣拱手,古時統治者以無所作為,順其自然的方式統治天下,叫做“垂拱而治”。說明白了,就是向下邊拱拱手就“治國平天下”,絕對是烏托邦。武則天以“垂拱”作過年號,但她行的卻是另一個極端的鐵腕。一千二百年后,林森又以“垂拱”自許,卻又喜劇式地顯出一片無奈。文中說他“知趣”,那是含蓄,北京貧嘴爺們說得俏皮:“您知道您是誰?說錢沒錢,說槍沒槍,仗著個虛名作老本,不拱還乍的啦?”
說是這么說,可讀了全文15個事例,您卻不會把他看成純粹的弱者或滑頭政客。他早年也曾氣粗血熱,作為監察委員列名彈劾過蔣介石,鬧出風波被開除黨籍。而后側身于這位鷹視狼顧,狐性多疑的“委員長”身邊,做一位有職無權的“虛君”國家主席,能“垂拱”12年之久,真不容易了。
作為當年的“孺子”,今日在歷史的遠處評說斯人,便不能不聯系到當前的實際。此公對下級和平民平易親和,在彼時彼黨之內,不可多見;但在咱共產黨內,更生動的例子還有的是,我黨曾在歷史上反復教導黨員和干部:老百姓是咱們的衣食父母,患難之交,咱可不能忘本。近年綜觀各級各種傳媒,“村官”們的架子,就大有山大王、土皇帝的味道。更何況等而下之,還有各種貪官,脫離群眾,造成人民的隔閡。
講傳統,析利害,這不能說不對。從歷史上來看,這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看來這還不夠。關鍵是個素質問題,要從意識上把自己只看成一介平民,淡化自己在職務上的“尊榮感覺”,才能走進“民本意識”,這樣,不僅在位時能做到“垂拱而治”,即使在離位之后,也能向歷史坦陳一個高尚的“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