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中,1923年出生的王扶之堪稱小弟。然而,他卻有著傳奇般的經歷:在他的戎馬生涯中,曾多次遇到政治與軍事戰場的危難。
3個月私塾成了小知識分子。十二歲當上紅二十六軍“少共營”戰士。自行車馱著新四軍三師的指揮部,只身陷入日軍重圍。
王扶之原籍陜西延安,他家原住在陜西子洲縣,世代為貧苦農民。王扶之五歲喪母,隨父長大,后來家中日益窘迫,他父親只好離鄉到延安一遠房親戚的地主家打長工。后來,父親將他接到延安,他成了地主家的一個小放羊娃。稍大些,他輪流到一些富農家打工,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父親求人,將王扶之送到一家私塾上了3個月學。盡管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這卻使王扶之日后成了紅軍中的小知識分子。
由于窮困,3個月后王扶之輟學,繼續給人家開荒種地,經常只身一人在野狼經常出沒的地方干活。那時,延安一帶常有劉志丹領導的紅軍活動。從小見過不少反動軍隊的王扶之頭一次覺得,紅軍是一支令人可親的部隊,因為他們經常為老百姓挑水掃院子。
“我想跟你們到隊伍上,行不行?”一天,十二歲的王扶之突然萌發了當紅軍的念頭。
回話的紅軍看他一臉稚氣,不免疑惑:“你多大了?”
“你看我有多大?”王扶之不知哪來的機靈。
“有十六七了?”
“還真差不多。”
就這樣,十二歲的王扶之成了一名小紅軍,來到紅二十六軍“少共營”。這個“少共營”最大的十七歲,一般只有十五、六歲,但像王扶之這樣年紀的孩子還少有。這是1935年7月的事。
說是當紅軍,其實他依然穿著老百姓的衣服,手持梭標。后來在與侵犯陜北的國民黨軍隊作戰中,王扶之才第一次有了一支“馬拐槍”。當時,來自東北的國民黨軍,眼見“少共營”的娃娃軍,曾不可一世。然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娃娃軍,幾個沖鋒就將全副武裝的國民黨軍隊打得七零八落。一些國民黨兵直到當了俘虜,還不理解:大人怎么會在孩子面前吃了敗仗呢?
1936年,紅軍東渡黃河對閻錫山和國民黨中央軍作戰。王扶之作為紅軍中的“文化人”被調到紅十五軍團部所屬的測繪集訓隊學習,當了一名測繪兵,以后又歷任通訊參謀、作戰參謀。在河北平山縣,部隊繳獲了敵人的一輛自行車,成了當時的稀罕物,王扶之和眾多紅軍戰士一樣,對這輛有兩個輪子便能在地上行走的交通工具愛不釋手,得空就學。后來他竟練就一番雜技般的騎車本領,可以手不扶把,甚至將腳放到車把上騎。沒想到,這技藝使他與一位我軍高級將領聯系在一起。當然他更不會想到,由于工作上的聯系,事后令他險些陷入致命的政治事件中。
這位我軍著名的將領便是大將黃克誠。
王扶之所在部隊在抗日戰爭中被編入新四軍三師。當時的黃克誠任師長兼政委,身材高大的王扶之在黃克誠手下當作戰參謀。黃克誠因高度近視,行動困難,每逢行軍,黃克誠就由王扶之和偵察排長惠漢良輪換馱著,有人便風趣地說,王扶之自行車的后座上馱著新四軍三師的指揮部。
那時,王扶之還經常化裝深入蘇北敵后。為爭取偽軍,他常常出沒于偽軍中下層軍官和士兵中,交了一些可靠的朋友。一次,他穿著長袍馬褂,打扮成商人模樣,來到漣水縣一偽軍炮樓,任務是和這里的偽軍疏通關系,要他們在我軍攻打另一個據點時不要替日軍打仗。當他與內線人員聯絡后,剛要離去,不料一輛滿載日軍的卡車匆匆趕到。一看那架式,便知道是有人走露了風聲。走是走不出去了,如果躲起來被敵人發現,也必死無疑,形勢不容王扶之遲疑。也許是當了幾年參謀的緣故,王扶之很鎮靜,立即分析出敵人未必知道他的身份,于是招呼人坐下,拿出麻將裝作打牌。其實,王扶之只認得麻將牌,沒怎么打過。這時,日軍走上崗樓,看到王扶之是個陌生人,立刻讓翻譯盤問。王扶之從容告訴日軍,自己是商人到這里辦點事。日軍沒有馬上離去,坐下來邊喝水邊繼續盤問,直到沒有看出破綻時才離去。
在朝鮮山洞,一聲巨響,他與戰友被埋在漆黑的山洞里。彭德懷急電:活著見人,死了見尸。王扶之又一次大難不死。
抗美援朝時,王扶之出任某師副師長。這支部隊在朝鮮戰爭中打出了雄風。
1952年夏末秋初,王扶之所在的師堅守臨津江以東陣地。敵軍為奪取它,將成噸的重磅炸彈傾瀉在志愿軍的陣地上。頓時,黃土變成焦土,巖石成了粉末。
8月2日,已擔任代理師長的王扶之正在山洞里和參謀們研究戰況,隨軍的新華社記者劉鳴在趕寫戰地報道。突然,一聲沉悶的巨響,山洞頂部被重磅炸彈命中,洞里的王扶之等7人被掩埋在漆黑的山洞里。
王扶之頓時失去了知覺。他醒來時,耳朵嗡嗡直響,身體好像被千斤重擔壓著。后來他才知道,炸彈爆炸時巨大的氣流一下子將他推到了坑道盡頭,壓在碎石亂木之中,而新華社記者劉鳴和3位師機關的同志當場就犧牲了。王扶之和兩位幸存者,相互掙扎著從土石堆中爬出,他們整整用了大約3個小時。
剛剛從死亡里爬出,3人又痛苦地再一次面臨死亡的考驗。當時洞內與外界隔絕,首要的是讓洞外的戰友知道洞內的人還活著。于是,他們敲打臉盆、水桶、飯盒等物品,但一切都無濟于事。
一天之后,洞內空氣越來越稀薄,里面沒有一點糧食和飲水。王扶之和戰友們懂得,有水就有生命!他們把尿集中在一起,以備在最困難的時候用。此時,他們喉嚨干渴,難以忍受。3人都想到了死,但沒有恐懼感,惟一有些失望的是,這種犧牲總有點不壯烈。在近乎絕望之時,他們聽到了響聲——山洞的一頭傳來連續不斷的挖掘聲。頓時,3人增添了求生的勇氣。
當王扶之他們遭敵機轟炸失去聯絡后,志愿軍總部命令全力營救。彭德懷司令員說:“要想盡一切辦法,將王扶之他們搶救出來,萬一犧牲了,也要將其遺體挖出,運回國內?!?/p>
說實在話,當時洞外的官兵無法知道王扶之等人死活。負責挖掘的指揮員反復告誡,要注意觀察洞內存在生命的征兆。搶救挖掘工作進行了30多個小時后,王扶之等3人才被師工兵部隊救出。戰友生死重逢,相互緊緊擁抱在一起,熱淚縱橫。
“北兵南調”、“山東之行”事件,使曾九死一生的將軍重新陷入生死關頭,秘密使命使這位作戰部長更增加了幾分神秘色彩。
志愿軍歸國后,王扶之先后擔任軍參謀長、副軍長兼參謀長,“文革”前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所在的軍被國外軍事專家稱為“中國王牌軍”。1968年,王扶之調總參謀部任作戰部部長。
那是一個風云突變的年代,王扶之擔負過一些重要使命,也注定要卷入復雜多變的政治漩渦中。
在總參作戰部期間,王扶之作為部長經常與周恩來總理見面。周恩來總是親切地稱他“扶之”,并曾交給他一些機密任務。以往每年國慶節,是作戰部最繁忙和緊張的日子。為防止意外,作戰部的指揮小組就設在天安門城樓上,以便利中央軍委的領導同志現場指揮,分秒不耽誤。一次,周恩來讓他和外交部一位領導陪同秘密來華訪問的一位越南領導人,在上海參觀我援越的副食品加工廠。這次活動對外未公開。王扶之身著便裝,由空軍提供專機到達上海。當時王洪文、王秀珍、徐景賢出面接待。那位越南領導人看到中國大批的援越物資和工人辛勤勞動的情景,感動得熱淚盈眶。那位越南領導離華時,王扶之和外交部的領導人一直將其送上飛機。這位越南領導人當然懂得,外交部與總參作戰部領導相陪相送,既是一種禮節,也屬一種規格。
1971年9月,林彪事件敗露后,“四人幫”提出一個所謂“北兵南調”,說林彪在叛國投敵前,曾安排死黨調動北方部隊南下,為設立偽中央作武裝策應。王扶之作為來自“四野”的作戰部長,難免不受牽連。
事隔20多年,當這一切不成為機密的時候,其真相可以公布于眾了。所謂的“北兵南調”本來是一次正常的戰備工作。1968年,當中蘇發生邊界沖突后,美國出于國際大格局的考慮,暗示希望與中國改善關系。毛澤東主席巧妙利用這一細微變化,為推進中美關系發展,曾多次通過各種途徑頻頻向美國發出暗示和信號,來改善中美關系,于是便有了1971年4月21日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博士的秘密訪問。同年7月9日,基辛格首次正式訪華。毛澤東和周恩來對中美關系改善可能引起的變化考慮得相當周到,甚至考慮到了可能引起的美國與臺灣關系的變化。在基辛格和尼克松來華時,蔣介石破壞中美關系的改善,在東南沿海采取軍事行動,為此中央軍委對沿海部隊作了一些調整。然而,這事情巧就巧在與林彪事件發生在同時。在“批林批孔”中,“四人幫”及其一伙為達到某種目的,便弄出個“北兵南調”的奇想。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的目的是想通過“北兵南調”事件整倒葉劍英和一批老干部。本來無任何過錯的王扶之作為作戰部長自然首當其沖了。有人讓他反復交代,甚至被誣蔑為“林彪親信”。
如果說,“北兵南凋”事件使王扶之險些被整垮的話,那更嚴重的“山東之行”事件,終于使他離開了作戰部,被貶到地方工作。
“山東之行”其實也不復雜。1973年,王扶之向葉劍英建議,為加強渤海海灣地區協同作戰能力,由他帶領一些人員到山東半島勘察地形和調查研究,以便制定作戰計劃。對這一建議,葉劍英十分贊同。于是,王扶之他們來到山東地區。說來湊巧,王扶之所到的部隊,事前有江青的追隨者于會泳、劉慶棠、浩亮等人前腳“駕到”。這些在“文革”中紅極一時的人物,當時有恃無恐,狂妄傲慢。對這些人的表現,部隊官兵怨聲載道。跟隨王扶之的一位參謀出自義憤,事后未和大家商量,將耳聞目睹的事實寫成一封信寄給周恩來。沒想到,這封信被“四人幫”截獲。于是,這封信成了“告黑狀”,當時的總政治部主任張春橋批給總參,要求嚴加查辦,并要追查黑手和后臺。王扶之又一次首當其沖。
在追查王扶之的同時,那位寫信的參謀被當作反革命隔離審查,進了“學習班”。當時與王扶之同行的還有數人遭到牽連和誣陷。在“四人幫”眼里,王扶之的這次“山東之行”是受葉劍英指派的。當時“四人幫”的爪牙三天兩頭找王扶之談話,其目的是要從王扶之嘴里掏出葉劍英的所謂“罪行材料”。王扶之早就看出他們的野心。為了保護葉劍英,王扶之在談話和“交待問題”時從不涉及葉劍英,自己全部承擔起來。
審查期間,王扶之被免去了作戰部部長職務。1975年,對王扶之的的審查結束,給他的結論是:“犯了嚴重方向路線錯誤”,調離總參,到山西擔任省委書記。
王扶之在山西一呆便是5年。直到1980年,葉劍英問起王扶之時,他才被重新安排工作。不久,他赴烏魯木齊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以后還擔任了七屆、八屆全國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