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6月25日,巴西里約熱內盧劇院里劍拔弩張。
幕布還沒拉開,全場已經一片混亂,跺腳聲、叫罵聲、口哨聲不絕于耳。沖突雙方是臺下的巴西觀眾和臺上的意大利歌劇團。事態之所以發展到這步田地,還要從頭說起。
幾天前,這個意大利歌劇團在經理加洛·羅希的帶領下來巴西進行巡回演出。為了吸引觀眾,羅希聘請了巴西著名的音樂家萊奧波爾多·米蓋爾做樂隊指揮。但除了指揮外,樂隊的其他成員都是意大利人。
劇團首場演出的第一個劇目《浮士德》被當地媒體批得一無是處。樂隊成員抱怨巴西指揮態度傲慢,才能平庸,導致演出失敗;而巴西的米蓋爾也不示弱,第二天就在各大報紙上發表公開信說:“那些外國人(指意大利樂手)自滿而懶惰,還對我出言不遜。”這位巴西指揮聲明從當日起退出巡回演出活動。
當天下午是巡演第二場,劇目是《阿依達》,節目單早已印發,多數巴西人幾天前就買好了票。當時,米蓋爾在里約熱內盧很有威望,聽說自己喜愛的指揮憤然辭職,觀眾把矛頭指向了“那些外國人”。意大利人對米蓋爾不敬,就是對巴西的蔑視。于是就有了開頭那一幕,原本溫文爾雅的歌劇迷一反常態,嚷著要退票。
按計劃,樂隊指揮的位置由指揮助理代替。助理來到舞臺前的樂隊池。臺下傳出沙沙的響聲,觀眾都在翻節目單,找關于他的介紹:“助理指揮,森普蒂……”一個意大利人的名字!
還沒等森普蒂站穩,觀眾席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口哨聲。森普蒂氣憤地擲下指揮棒,離開了樂池。臺下更是群情激憤,氣氛更加緊張了。
現在,樂隊只好由歌劇團經理羅希來指揮。為了緩解氣氛,他小心翼翼地撥開幕布。又是一陣沙沙聲,節目單上寫著:“經理,羅希?!边€是個意大利名字!羅希也被噓聲淹沒,灰溜溜地逃回后臺。幾分鐘后,領唱慢慢向指揮臺湊近。觀眾再次翻開節目單:“合唱領唱,文特里?!痹趺从质莻€意大利人?一片跺腳和口哨聲中,文特里也被轟了下來。
在后臺,歌劇演員們在哭泣,經理羅希煩躁地踱著步。如果被迫取消這場演出,消息一傳開,整個巡回演出都可能泡湯。為了這次巡演,歌劇團投資非常大。如果失敗,劇團將瀕臨破產,全團人馬都有失業的危險。但觀眾情緒失控,憤怒的火山一觸即發,退票似乎是惟一安全的選擇。
突然,有人說:“讓他試試看,節目單上沒印他的名字。而且整場歌劇的曲子他都記得!”那個“他”只有19歲,是坐在樂隊后排的一個大提琴手。男孩的位置是如此微不足道,演出前甚至有朋友對他說:“反正你在最后一排,而且只需要合奏時拉幾下琴,開個小差沒人知道。不如趁機去逛逛里約熱內盧夜景。”但出于責任感,男孩沒有溜走?,F在這位默默無聞的大提琴手被推上了指揮臺。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清瘦的男孩身上?!八钦l?”節目單沙沙地響了半天,但演員介紹里根本沒他的名字?!罢也坏?,也許是個巴西人吧?”臺下的謾罵聲減弱了一些。
忽然,男孩兒在眾目睽睽之下揮手合上了面前的樂譜。“什么?他全憑記憶指揮!”觀眾驚呆了,全場頓時鴉雀無聲,隨后《阿依達》的前奏在劇場中低沉、緩慢地響起。一個音樂史上的傳奇也從此誕生了。
演出結束后,巴西觀眾發現年輕的指揮其實也是個意大利人。但太晚了,他們已經被他的才華深深打動,他的國籍早就不重要了。那場歌劇更令整個音樂界轟動,為了聽他指揮的歌劇,很多人甚至從其他國家趕往巴西。不知名的大提琴手一炮打響——他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
使托斯卡尼尼成功的,不僅是天賦,也不光是好運氣,還有他的敬業精神。
選自《環球時報》2005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