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外族入侵而被改變的歷史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而作
楊卓舒
九、民族自毀而后他民族毀之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傷害像日本這樣巨大而深遠,幾乎是決定命運的傷害;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傷害是這樣涉及到整個民族命運的、前途的、未來的,是一個長時間都無法解決的重大問題,這種創傷是極難治愈的。
這是因為這個民族自身具備了這種被傷害的基本條件:
第一個原因,數千年的封建專制和皇權專制。如果說自秦以來中國實行的是封建制,那么到1898年的時候,或者也可以說到不了1898年,早發生戊戌變法了,戊戌變法也是會成功的。因為變法的力量將變得非常強大,即自由化的力量、地方的力量、民族工業的力量、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力量、先進知識分子的力量,以及外來的力量要求變革,變革上層建筑,變革生產關系,但恰好是兩千年的皇權專制使得這種變法的力量非常微弱,使得變法的社會基礎非常弱小,有這種要求但是并不強烈,形不成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于是就變成少數優秀知識分子、少數世人的一種激進行為。
面對戊戌變法,清王朝毫無心理準備、精神準備、思想準備和經驗準備,也包括能力準備去接受。因為他們從來沒經過封建制的訓練,即從來沒有給地方政府絲毫的地方自治,即立法和自由行政;也從來沒有任何一點地方利益和中央利益這種劃分,包括交易,包括沖突,包括對抗。所以清王朝對戊戌變法,不僅從自身狹隘的利益出發接受不了,從歷史、從經驗、從見識、從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哪一個方面都無法接受。不接受的結果是戊戌變法失敗,戊戌變法失敗的結果就是和日本的差距已經落后于明治維新幾十年,然后這種差距繼續拉大。所以在清王朝的最后十幾年,日本已經開始了全面侵華,至少在滿洲,在清王朝的發祥地,事實上已經占據了東三省,但清王朝對此毫無反應能力,無論是外交還是軍事上的。
一個王朝可以隨著時代變革而被推翻、被淘汰、被埋沒,煙消云散,但任何一個王朝在一個民族歷史上都構成一個個不同的節點,都是一個縱向時間軸上的某一個刻度,都已經成為一種歷史,都已經形成一種不可改變,一種積累。清王朝給中華民族留下的積弱積貧卻沒有隨著清王朝被推翻而消失。
第二個原因,一個民族落后是因為它選擇了相對落后的制度。選擇先進的制度需要勇氣,需要關懷群體、關懷社會、關懷政治、關懷政權。
在歷史上,元朝蒙古人以100萬人統治當時中國1億多人口,清朝滿族以200萬人口統治中國2億多人口。這兩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就給了日本這樣一個信息、一個信號和一種信心,就是以漢民族為主的中華民族是可以由少數強權、少數武力進行奴役、統治和征服的。這也是日本為什么把中國作為它侵略東亞戰略策源地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還不僅僅因為中國的礦產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還因為日本看到,可以組織起來幾百萬漢奸去驅使和奴役,去充當炮灰和先頭部隊。
知恥而后勇。挨打是挨打者自己造成的,因為落后是落后者自己心甘情愿落后的。日本的侵華戰爭已經成為一種歷史,時光不能倒流,已經成為歷史的東西是無法改變的,但可以改變現在,更可以改變未來,而要改變現在和未來就必須正確認識歷史,而不是煽情式的認識歷史,更不是為了某種遮掩的目的,而不肯羞愧、內疚、自省的歷史。
十、中國未來的國際關系
關于中國未來的國際關系。曾經有人把二十一世紀稱為亞洲的世紀、中國的世紀、儒教復興的世紀。這除了無知,此外幾乎再找不到別的什么理由來解釋。如果要有什么理由的話,那是一種蒙蔽、一種對全民、歷史和未來的不負責任。
看清過去,而知現在;看清現在,而知將來。
如果不能認清中國和日本的歷史關系、現在關系,乃至中國和俄羅斯的現在關系,我們的國際關系定位也將非常困難。戰后,日本從中國得到了它在戰爭中根本不能得到的巨大利益,中國成為日本最近、最大的一個市場。在相當長時間內,日本幾乎壟斷了中國的市場,直到今天在很多方面它仍然處于壟斷地位。那么,日本和中國現在的關系,實際上是這種歷史關系的一種延續、一種必然選擇。今天中國和日本的關系,本質上是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是政治上的關系。
而中國最重要的國際關系,按照歷史上遠交近攻也罷,按照現在新的世界格局也罷,依然是日本、俄羅斯。而在構建這個國際格局的過程中,與美國的關系至關重要。
因此,從歷史上、地域上、國際關系上,日本、俄羅斯與中國的矛盾、沖突、利益等各方面是無論如何也扯不斷的,也是必須要處理好的。
(全文完作者為卓達集團董事長兼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