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辭:
作為一家營利性金融機構,IFC將消除投資項目對環境和社會問題的消極影響作為投資的必要條件,并將這一原則在同行業中樹立為標桿。它確立的企業社會標準\環境標準等,成為這一領域選擇投資企業的底線,那些財務指標好,但沒有通過第三方社會審計、環境審計的企業,一樣被他們拒之門外。IFC以及它的伙伴們比如德國DEG在2005年的表現,令以利益回報為不二法門的金融投資界的表情掛上了好看的綠色。
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而犧牲長遠的生態平衡的現象層出不窮。在改善生態保護環境方面,除了政府和NGO的努力之外,市場中是否能夠自發地生長出這種向善的力量?除了在污染后亡羊補牢式的二次資源浪費外,是否有在源頭對環境污染加以遏止的可能?對此,IFC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路。
IFC是世界銀行集團成員之一,宗旨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私營部門的可持續投資,從而減少貧困,改善人民生活。在中國,它的投資對象是總資產在1.5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國有股權小于50%的非國有企業,或鄉鎮企業、民營股份公司、三資企業,項目的投資規模在8000萬元人民幣以上。
中國目前是IFC投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其投資涵蓋農業、金融、制造業、基礎設施等行業。在2005財政年度單年,IFC共向17個項目承諾投資4億美元。從1985年批準第一個項目起,至2005年6月30日止,IFC在中國共投資了92個項目,并為這些項目提供了22億美元的資金。
凡申請IFC融資的項目,必須具備一個硬指標,即進行環境評估,確保項目在環境和社會方面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續性。根據項目的類型、地點、敏感性、規模、以及項目潛在的環境和社會影響的性質和廣度,IFC將其分為4類:A、B、C和FI類,并要求貸方降低和防止項目潛在的負面影響,促進積極影響。
IFC最早確立和推行了這套環境標準,并將影響越來越多的跨國金融機構。2003年,10家頂尖的投資銀行宣布采納基于世界銀行和IFC的政策和指導方針之上的“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到2005年,這個數字已經增加到29家,其中包括美洲銀行、花旗集團、瑞士信貸銀行、匯豐銀行、標準渣打銀行等。
采納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只向這樣的項目提供貸款:即項目發起人必須能夠并且愿意以令貸方滿意的方式,遵守一系列的程序,確保項目的開發方式對社會負責,并符合良好的環境管理做法。作為“老大哥”的IFC還為實行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提供有關的政策和程序培訓,已經為其中的13家直接培訓了近400名銀行家。
赤道原則被日益廣泛地采用表明,投資銀行業改變了把環境和社會問題作為主要業務風險的做法,這些互為競爭對手的銀行已經達成了不在環境問題上競爭的共識。而這正是IFC為中國乃至第三世界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
(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