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希齡的傳奇身世
熊希齡,字秉三(1870—1937),原籍江西豐城,因先輩屢官湖南湘西州、縣,遂入籍鳳凰直隸廳(即今鳳凰縣)。
熊父兆祥是一員武將,人稱熊鳳凰。熊母吳氏,苗人,系苗王吳友文長女,那時漢苗聯姻,是一件奇事,曾傳為佳話。熊希齡居長,據說生下不足7個月,父母擔心難以成活,可滿月后竟成了一個肥胖嬰兒。自幼稟賦聰穎,7歲讀完四書五經,且能熟背,故有神童之譽,深得父母器重。
1888年,江蘇寶山朱其懿任沅州知府,設沅水校經堂,熊兆祥與朱有同寅之誼,送其子到朱府從師。3年后,朱其懿將希齡送到長沙校經堂深造。臨別時在拱北樓作詩贈別,末句云:“熊生俊美年尤少,乍入繁華慎立身。”熊希齡銘記恩師的教誨和殷切期望,入校后用功益勤,見聞益廣,學業超人,是年秋應試,以優異成績考上舉人。湖南學政張亨嘉對他特別賞識,稱他“年甫及冠,拔起邊陬,談兵如何去非,說地如顧景范,他日當有用之才,不僅以文學顯也。”朱其懿大喜,謂他:“五七人中最少年,名高先達冠三邊。”譽滿三湘四水。
少年熊希齡,不負父母和恩師之望,入京會試連捷,以第65名中中式貢士,按清代典制,會試放榜后1月,舉行殿試,由皇帝親自總定1、2、3名,區分1、2、3甲等,殿試對策,理應按文采和內容論評高下,實則積習相沿,專重書法。時張亨嘉在京,見希齡書法尚難合殿試,恐致耽誤,囑他暫不殿試,先練書法再試,希齡于是在京郊一古廟中專心致志、苦練書法。
在此期間,希齡與廖氏完婚,直到1894年才應補殿試,中了進士,名列二甲63名。朝考后,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熊希齡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少年科第,春風得意,成為湘西鳳凰這個偏僻山區的第一位玉堂金馬人物。可惜他的元配夫人在婚后第二年突然病逝。業師朱其懿惜才如命,遂將同父異母幼妹朱其慧許他為繼室。其慧乃是才貌雙全、品學兼優的少女。希齡自然高興不已,與朱其懿昔日師生之情變成了娘舅之親。
跨入維新運動行列
1894年,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將中國推入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難深淵。戰后,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提出變法主張,順乎民意,一時維新思潮大盛。熊希齡正在湖廣營務處幫辦軍務,因受到憂國憂民的新思潮啟迪,躍躍欲試,即由鄂返湘。恰值湖南巡撫陳寶箴頗為開明,署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等贊助變法,湘中維新志士譚嗣同、唐才常積極在長沙開展活動。懷抱經天緯地之志的熊希齡脫穎而出,跨入維新運動行列。他從多方籌資設立學堂,創辦報刊,組織傳播新學,倡說變法社團,旋由陳寶箴委任時務學堂總理,主持校務。希齡并聘請梁啟超來校充任中文教習。同時還組建“南學會”,還請經學大師皮鹿門主講,他本人曾為其搖鈴。
希齡創辦的《湘報》率先發揮作用,以開通民智,喚起國魂為宗旨,唐才常為主編,熊與譚、唐等8人為董事。繼而設立“湖南不纏足會”、“延年會”等維新團體。此外,還辦了幾件大事,如整頓湖南通省書院,開辦各地團練,制定保衛局章程,興辦湖南近代鐵路、航運和其他各類新式工礦企業等。
然而,維新運動,始終遭到頑固派的攻擊,他們以“熊、陳”二字作聯諷刺曰:“四足不停,到底有何能干;一再偏聽,曉得什么東西?”當年近5旬的皮鹿門上課時,頑固派又作聯曰:“鹿皮講學,熊掌搖鈴。”可見斗爭之尖銳,但熊希齡矢志不移。1898年8月,朝廷電召熊希齡、江標入京陛見,希齡大喜。正當他要起程與在衡陽辦事的父親辭行時,因水土不服,突發痢疾,竟大病一場。9月,在病床上得知在京的譚嗣同六君子罹難。他因災得福,躲過一命,但落了個“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的處分。“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希齡只好回到芷江舊居息影韜晦。1905年重新被啟用,隨端方等5位大臣出洋考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王朝倒臺。熊希齡識時務,立即從主張立憲轉變為擁護共和。1911年12月1日,熊在上海會見黃興、宋教仁等人,表明心志。12月26日,他以湖南共和協會會長的名義領銜,率同副會長張學濟以次150人致電袁世凱:“現南北人民既主共和,公獨為滿室而戰,為君而戰,實有悖民意。時不可待,望公毅然速請明昭退位,勿誤大局,則天下幸甚矣。”
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中華民國宣告成立。黃興擬推熊希齡為財政總長內閣總理,因孫中山已推陳錦濤擔任此職,未成。
袁世凱攫取臨時大總統后,即任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唐見熊希齡善于理財,便邀熊入閣擔任財政總長。熊寫信講了一條件:“到北京后,條陳政見,請開閣議,如不能通過所擬之政策,即隨時準其辭退。”唐復函:“當遵法辦理。”于是熊希齡于1913年8月在上海就任財政總長。

“猿”嫁禍于熊的內幕
熊希齡就職后,與梁啟超等人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內務、財政、外交、軍事、司法、實業、教育等詳細規劃的《大政方針宣言》,可是熊搞的這一套與袁世凱要推行的地主買辦階級聯合專制意圖恰恰相反。袁極為不滿,處處對他進行刁難和掣肘,欲迫其就范,使之成為馴服工具和奴才。一向秉性耿直、志向遠大的熊希齡豈甘違心去賣命?“熊”豈能屈于“猿”。袁世凱見熊不甘心為自己當爪牙,決定最后來一個“欲加之罪”,嫁禍于熊。
11月初的一天,熊希齡應邀準時到總統府議事。熊進門剛坐下,袁世凱便借口接見外賓,請熊退到內室稍候。當熊來到內室時,舉目一瞧,只見書案上放著一個《熱河行宮盜寶案》卷宗,就順手翻開細看。里邊含沙射影將國寶失竊之事與熊希齡聯在一起,熊不由大吃一驚,倒抽一口冷氣。熊對這飛來之禍感到不安,心劇烈地跳動起來,不由一陣頭昏目眩。正在這時,袁世凱進來,拿出解散國民黨和取消籍議員的大總統令讓他發表看法。這一突然襲擊的動作,使熊防不勝防。但熊希齡很快清醒過來,明白了這是袁世凱蓄謀多日,排除異己的一大陰謀。“盜寶案”經不起熊希齡一駁就真相大白了。袁世凱又一次失敗,盜案草草收場。熊成了袁的心腹大患,熊也看穿了袁的險惡用心。1914年2月,熊辭去了歷時5個月的總長職務。袁世凱見目的達到,假惺惺地以人才難得為由,委任熊為煤油督辦。
熊希齡見野心勃勃的袁世凱正在作皇帝美夢,為了不卷入這個國人皆罵的逆流之中,是年8月,熊以母親病危,回湖南探親盡孝為由,要求請假3個月。袁世凱不知是計,同意了他的要求。可是熊的假期未滿,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又迫不及待地發電報摧他回京。熊見了電報,更感到不安,回電要求續假。袁世凱見一計未成,又生另一毒計:決定將在京城的熊妻朱其慧騙進宮中,一可為己服務,二可控制熊希齡反抗。
袁世凱抓緊籌劃,將總統府改為新華宮,并申令“永禁太監”改由12名女官管理內廷,設女長官1人。對女長官要求甚嚴,必須具備名門淑媛、德望昭昭。朱其慧是個婦容、婦德、婦言、婦功四者皆全的最佳人選。當詔書送到湖南寓所熊希齡手中時,熊驚恐萬狀,差點昏倒,輕聲叨念道:“愛妻淪為人質,我豈能坐視不管?”于1916年1月中旬,被迫返京。袁世凱見目的達到,馬上對他封官,委以中卿之職,并加上卿銜。熊希齡曾寫道:“今作籠中熊,忍痛讓‘猿’戲。”
此時全國各地護國戰爭已經打響,熊與袁虛與委蛇,不滿一月,熊又以老母由湘至漢口治病需護理為由,于3月8日,再次出京。袁知是熊的脫身之計,一面扣留他的妻室,一面指令要他赴滬,說服梁啟超和蔡鍔。熊希齡出京后并未去上海,卻給袁發一份電報說:“黨人意志堅決,無可調和,請速定大計,滬行已決計作罷。”袁世凱馬上任命熊希齡為湘西宣慰使,再次給他脖上套個繩索。熊希齡恨透了袁世凱,將計就計,以湘西宣慰使為幌子,暗中與湘西(含常德)及四川諸地的黨人如湘西鎮守使應詔等人聯絡,加劇策劃反袁運動。也就在這個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這就是有人戲說的:“猿、熊”斗爭。熊希齡后來看破紅塵,于1928年后致力于福利事業,造福社會,那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