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夏天,美國自由女神像在2001年的“9·11”之后再次向游人開放。人們在她的基座上又讀到那震撼人心的詩句:
……給我你那疲乏,貧困,你急切地渴望能自由呼吸的人們……這首詩的作者是埃瑪·拉扎羅斯(Emma Lazarus 1849-1887)。有關這座雕像,已有很多文章描述,它是由法國教會送給美國人民的禮物。但是對于給了這座雕像靈魂的猶太裔年輕女詩人埃瑪·拉扎羅斯,卻較少為人所知。
埃瑪·拉扎羅斯出生于1849年,父親是紐約一位富裕的糖商。她從小便很受父親憐愛。小時候的她體弱多病,弱不禁風,所以父親決定不送她去學校,專門請了家庭教師在家里教她。埃瑪·拉扎羅斯極其聰慧,尤其在語言方面,從小便顯示出極高的天賦。她在瓦爾特·司各特浮華夸張的小說影響下,很小就學著寫浪漫派詩歌。
拉扎羅斯家族的祖先是來自南歐的猶太移民,屬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猶太人的后裔,其家道殷實,早期除了一些必要的慈善活動外,與住在紐約東部貧窮的新移民并無甚來往。
美國19世紀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勞夫·沃爾多·愛默生的作品引起了埃瑪強烈的興趣,后來勞夫·沃爾多·愛默生成了她的良師益友。愛默生對埃瑪的詩作也很欣賞,他甚至將埃瑪的詩作推薦給了出版商。同時,也給她提了不少修改建議:注意不要使用“漫不經心的詞語”,不要寫過去的史詩(“要展示現在的美好”),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用激情寫作。
埃瑪與這位偉大的詩人之間頻繁地進行著書信和詩歌交往。當勞夫·沃爾多·愛默生編輯的《美國和英國詩歌集》出版時,埃瑪從第一頁翻到最后一頁,尋找著自己的名字,但是,她失望了。這本詩歌集并沒有收進她寫的詩,埃瑪非常沮喪。
后來埃瑪轉向詩歌翻譯。她的翻譯準確、細膩,特別是在翻譯德國詩歌的時候,更是如此。
1881年,處在帝俄時代的俄國發生了一系列對猶太人的血腥大屠殺。大批難民涌向美國紐約。那年夏天,一個8月的早上,埃瑪前往位于東河的瓦德島參觀,這個荒涼的小島是供逃難流亡于此的猶太人居住的地方。在這里,她看見的是可怕的生活條件。人像動物似地住在擁擠不堪的骯臟環境里。她聽難民們談到由于信仰的不同而遭到的殘酷迫害。埃瑪受到了強烈的震動,內心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位靦腆脆弱的猶太裔年輕姑娘發誓要為這些受迫害的人伸張正義,要讓世界知道猶太人所受到的苦難,以及他們的抗爭與勇氣。她開始把他們的事業看作是自己的事業。正如后來人們所說的那樣:“她不再滿足于為已逝的十字軍戰士唱贊歌,現在,她自己也成了一名十字軍戰士。”
她參加各種為解決猶太難民問題所舉行的會議。她奮筆疾書,撰寫文章,奔走呼吁。她還開始學習希伯來語,與猶太人領袖會面交談。有生以來第一次,埃瑪去了歐洲,親眼看見了舊時代刻板的風俗對社會發展形成的障礙。 1883年,在埃瑪從歐洲回到紐約之際,聽到了自由女神像即將來到美國的消息。這座雕像將是一個象征:在這片新的土地上,人們終于找到了自由。雕像本身不是一位威武的斗士,而是一位擎著火炬的女士,她就是自由女神。
為自由女神像基座募捐集資的活動開始了。美國著名作家懷特·惠特曼、亨利·朗菲羅以及馬克·吐溫等人的手稿都在拍賣之列。拍賣集資活動的組織者請埃瑪為募捐拍賣獻上一首詩歌。埃瑪·拉扎羅斯想要自由女神對那些歷盡千辛萬苦逃難到美國的、流亡的、追求自由的人們說些什么呢?埃瑪從她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和受迫害的人們的反抗和奮爭里找到了靈感,她將內心的激情都傾瀉到了這首詩里。
她的十四行詩《新巨人》為拍賣集資活動籌到了一小筆捐款。后來這首詩被收進了一本詩歌作品集。
1886年,自由女神像安放落成,但是這時的埃瑪已身患癌癥,將不久于人世。
許多年過去了,埃瑪的詩作《新巨人》已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1903年,一位名叫喬治娜·斯凱勒的雕塑家,在紐約的一家書店發現了那本詩歌作品集,她被埃瑪的詩歌所深深地感動著。于是,她把這首詩刻在了自由女神像的基座上,從此,成千上萬前來美國的人都從這里讀到了它。
今天,沒有人在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時候不會想到這首詩:
……給我你那疲乏,貧困,你急切地渴望能自由呼吸的人們……把這些無家可歸的,在風雨中飄泊的人給我。我高擎著燈站在這金門口!
對于所有來到這片新的土地的人來說,女神像是自由的象征。猶太裔女詩人埃瑪·拉扎羅斯通過自己的心路歷程,而作出的激情蕩漾的詩句,則猶如為自由女神像賦予了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