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45分鐘的火車,是很多上班族日日重復的兩點一線的主題。雖然乏味,可是在紐約和新澤西的列車上,這連接著所謂城市和鄉村、喧囂和清靜的紐帶里,經常演出著一幕幕的活劇。
那天下班,人們照樣擠上車,車廂前面有一個座位。兩個認識的人正互相謙讓,這時走過來一位黑人婦女,她看了那兩個人一眼,說:“你們坐不坐?不坐我坐了。”說著,她就坦然地坐下。那兩個人相互看了一眼,無奈地搖搖頭。
黑人坐下,掏出一個游戲機玩起來。周圍辛苦了一天的人們大都在昏昏欲睡,突然聽到音樂聲,覺得很刺耳。有人問:“誰的手機?怎么響這么多聲也不接呢?”另一個人告訴他:“不是手機,是游戲機?!比藗冮_始有些反感,抱怨的目光射向這位黑人婦女。可是,她卻旁若無人,繼續丁冬不止。有一個印度男人忍不住了,走過去以命令的口吻對她說:“你關上游戲機的音樂!”
婦女斜了他一眼,說:“為什么?”
“因為太吵了?!?/p>
“好。”婦女答應著,眼睛沒有離開游戲機。
男人走開了,可是,那個婦女卻根本沒有聽。丁冬之聲繼續傳來,震擾著周圍每一個人的耳膜。
印度男人氣洶洶地又走過去,怒聲道:“你要是不知道怎么關,我來教你!”
可是那個黑人婦女卻不再理他。男人的臉氣黑了。
過了大約半個小時,婦女打了個哈欠,自言自語地說:“0k,I am bored,I turn 1t off?!?好了,玩膩了,關了吧。)
稀里嘩啦地,周圍的人們鼓起掌來,有人竟然吹起了口哨。婦女很得意,看了一眼那個印度人:“瞧,不錯吧。”儼然是個勝利者。
美國的教育,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他們的自我意識都非常強。記得當初在上研究生課時,大家討論應該培養中學生何種素質的問題,有人說是自信,有人說是樂觀……剛來美國的我很自然地說了一個自尊。沒想到老師立刻把這個詞寫到了黑板上,感慨地說:“是啊,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詞了。”我很驚訝。這在我們看來很平常的美德,卻在美國這個社會里這么陌生。
固然,自我的價值實現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然而,在人的社會里,不能沒有相互的體諒、調和,只有如此,才更能體現自身價值。如果那位女士替周圍的人想一想,那位男士說話客氣一點,周圍的人們有一個明確的輿論氛圍,是否會得到一個心平氣和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