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文化企業普遍關心的問題是,何時才能把鼓勵與支持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2005年8月上旬,幾乎所有的文化產業從業者,都注意到了新華社發布的兩條消息:8月4日,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8月8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并責成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明確產業目錄。
至此,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終于從試點和各部委的零星規定中,進入了國務院的統一文件,并落實到行業政策的層面。
新華社在8月8日發表的一篇題為《提高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的署名文章中認為,“這是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必將有利于提高我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文化部辦公廳有關負責人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具體實施辦法和產業名錄正在制定中。
哪些鼓勵哪些禁止
《意見》中,五部門對外資進入文化產業明確“允許”和“禁止” 事項。
《決定》中,對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也明確提出了“鼓勵與支持”、“允許、可以”和“禁止”三個層次。
“這些規定以前也有,是各部委各自制定的。而這次國務院的文件更具權威性。明確子鼓勵、允許和禁止的內容。這體現了國家對文化產業改革的重視。”廣電總局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龐井君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有分析人士認為,兩份文件與近兩三年來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開展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內容基本一致,“并不出人意料。”
許峰是浙江一家民營文化公司的股東。這兩個文件無疑觸動了他的神經。
他仔細對比研究了兩份文件后發現:在意識形態色彩比較強的文化領域,比如報社、電視臺、雜志社、新聞網站等等,無論外資還是民資,都不能進入;在意識形態特征不明顯、但國內產業基礎比較差的文化領域,允許非公資本進入,限制或禁止外資進入;在國內有一定產業基礎和競爭力、意識形態特征不明顯的文化產業領域,則允許非公資本和外資進入。
“這或許體現了國家的思路:一是抓住社會主義性質不放松;二是力圖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許峰這樣認為。
作為一個政策風險極高行業的民營企業的經營者,他對國家政策的研究顯然格外上心。“這次對外資和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哪些扶持,哪些允許,哪些禁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范,出乎我的意料。另外,我當時預計這兩個文件正式出臺的時間可能會更晚。”許峰說。
外資的對接
“《意見》對外資的控制加強,體現了一定程度的緊縮。”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崔保國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他認為該意見基本履行了WTO的承諾。但對前幾年大家一直揣測的領域,重申了禁止性的規定。
另據8月2日公布的《關于加強文化產品進口管理辦法》中規定,中國原則上不再批準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在境內落地,境外報刊在境內的發行,嚴格執行分類管理和訂戶訂購制度。
新聞集團發言人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他們不同意“收縮”或“收緊”的說法。
“我們注意到,自去年以來,國家針對文化領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我們相信,此舉也是在于不斷完善國家的文化政策,從而使中國的文化產業更為健康、有序地發展。”
作為公認的對中國市場滲透最深的國際傳媒巨頭,新聞集團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與中國接觸,1999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其旗下包括星空衛視在內的一些頻道已獲準在中國有限落地。
“主動、正面地與中國政策對接,以國際化的視野做地道的本土化節目。”這是默多克針對巨大而嚴格管制中國市場制定的攻略。
“事實上,通過各種手段,目前外資在平面媒體和廣播電臺等領域都有所涉及。有些還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現在讓它們退回去嗎?我認為不大現實。”崔保國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新聞集團發言人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我們相信,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是不會改變的。中國的市場潛力巨大,我們對中國文化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民資關注產業目錄
與外資巨頭相比,民營企業家們顯然是又驚又喜。
“非公資本能進入比外資更多的領域,這真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在很多領域,外資都是超國民待遇。”許峰說。
新華社的時評文章這樣評述:“黨的十六大以來,有關部門把引導和規范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發展民營文化企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目前,非公有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漸成規模,一批大型民營文化企業嶄露頭角,豐富和活躍了文化市場……這都說明,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利國利民,必須大力支持。”
在許峰們看來,這樣的評論顯然十分順心。
許峰認為,無論是《決定》、《意見》還是政府承諾的稅收優惠政策,都是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因為文化事業單位改制多改成民營企業,而新進入的文化產業企業,也多數是民營企業,所以,這些稅收優惠政策的最大獲益者肯定是民營資本。
任建國經營的環球華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已經獲得了湖南電視臺的一個時段。作為董事長,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對《決定》當然十分歡迎,但我們更希望看到鼓勵與支持落到實處。”
具體的實施政策和國家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投資的產業目錄是任建國們關注的焦點。
吸引人的大蛋糕
事實上,中國現階段已進入了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飆升的階段,2004年,中國城鎮居民的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52%,在城鎮居民所有消費支出項目中居首位,文化娛樂消費總量達7000億元左右。
如此巨幅的增長,甚至超過手機通訊業和PC業的發展速度。
許峰這樣描述他理解的文化產業商機,如果到2015年,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6%,那就是一個2萬億元增加值的巨大產業;如果達到10%,那就是一個3.5萬億增加值的產業。這塊總量及其巨大的蛋糕,將是接下去幾十年里,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之一。
但現實中的中國文化產業,卻受舊體制的重重桎梏。
在2003年6月27日至28日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九個省市成為綜合性試點地區,35家新聞出版、公益性文化事業、文藝創作演出、文化企業單位具體承擔試點任務。自此,文化體制改革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
在九省市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中,自收自支的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改制成企業,鼓勵和支持民營資本進入部分文化產業,成為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開放是方向
近來,關于改變文化貿易逆差,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呼聲日益強烈。
“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搞好國內的文化產業。只有吸引中國人民,才能吸引世界人民。”傳媒學者喻國明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目前中國的文化市場,是個非常不完全的市場。除了一些外圍產業,在核心產業領域,哪一個是真正的企業身份?市場的主體既不明晰,市場的邊界也有嚴格控制。這些都導致了國內的文化產業無法真正發展起來。”
要開發文化產業,大力扶持民營資本無疑是正確思路。“國家應該有傾向性地讓國內的媒體產業先發展起來。而且從安全性角度看,民營資本比外資更加適合。扶持不能僅僅停留在文件上,而要具體化。”
喻國明說,“開放是方向。此次的《意見》和《決定》是媒介產業發展過程的一個過渡性的安排,遠非文化產業改革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