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很長時間,全球企業級應用軟件業將不得不考慮這樣一個命題:只有大而全的軟件公司才能生存于未來。如果將視野放寬一點的話,這個市場并不僅僅是Oracle與SAP的世界,甚至未必由它們來決定行業命運,軟件業傳統的“四國大戰”中的其他兩個角色—微軟和IBM在其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在Oracle與SAP之間爆發的不是局部戰爭,而只是全球軟件業寡頭混戰的前奏。
SAP和Oracle如同皇馬和巴薩,每逢“顛峰對決”之際,雙方必定有一場唇槍舌戰的激烈交鋒
寡頭之戰
黃雀在后
本地廠商面臨洗牌
寡頭之戰
本刊記者|辛云勇 張炯
2005年7月6日對零售行業方案提供商ProfitLogic公司的收購,是Oracle收購年中的最近一單。在過去的7個月時間里,如果加上對PeopleSoft(仁科公司)的收購,Oracle已經將6家軟件廠商收入囊中。對Oracle的這些舉動,人們似乎已經開始習以為常。
但Oracle愈來愈清晰的軟件路線和咄咄逼人的態勢卻讓SAP的神經日益繃緊。2005年7月6日,SAP在中國相當高姿態的舉辦了它的首屆技術創新大會,同時高調亮相的還有SAP的ESA路線(企業服務架構)及NetWeaver平臺。如果說之前對Oracle攻擊性的商業言論,SAP只是在言語上給予回應,那這一次SAP開始動真格的了。
在創新論壇上,當被記者追問“如何看待Oracle推出的脫離SAP計劃”時,年輕的SAP執行董事夏嘉曦(Shai Agassi)撇著嘴說,“他們推出的這個項目叫做‘使用Oracle代替SAP’,但是Oracle還沒有用Oracle取代Oracle的產品”(Oracle直到現在還在使用SAP的應用軟件)。盡管早在幾年前ESA的概念和NetWeaver產品就已經存在,但SAP選擇這個時候在中國以“技術創新大會”的名義翻新一遍,其背后的目的不言而喻:在企業應用軟件上,SAP并不像Oracle說的那樣老態龍鐘而保守。
2005年7月11日,在由SAP贊助的《2010商業展望》白皮書中國部分討論會上,SAP全球CEO孔翰寧對Oracle和其創始人兼CEO拉里·埃里森直接表示了德國人似的不屑。在回答本刊記者關于“如何看待Oracle要做大而全的軟件公司”的提問時,孔翰寧很干脆的否認了Oracle的路線,并提出在企業應用軟件市場上,只有像SAP這樣以流程為中心的公司才能笑到最后,而不是以數據為中心的Oracle。SAP大中國區總裁西曼則以中國市場上Oracle原有客戶向SAP倒戈的事例,對Oracle 2005年6月拋出的“脫離SAP計劃”給出回應,并“嘲笑”了Oracle 2005財年的表現。
這一言論迅速引起Oracle的強烈反應。3天后,在Oracle應用軟件戰略媒體交流及2005財年匯報會上,其全球應用策略高級副總裁Jesper Andersen以及華北區總經理李翰章將孔翰寧和西曼的言談視為“某些人不負責任的表現”。
也許之前的市場因為大家都忙于“吃肉”,而顧不上競爭對手的舉動,但當市場被瓜分得差不多時,這種已經達到“摳字眼”地步的“口水戰”開始漸漸被大家所熟悉。盡管這只是全球軟件業進入寡頭競爭的前戲階段,隨后的高潮部分如何變化誰也難以預料,但雙方這次 “拼搶”卻聚焦了全球企業軟件廠商的目光。
親密已逝
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SAP與Oracle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在過去的很多年時間中,兩者也曾一度是合作緊密的兄弟關系。
1972年,由于IBM在企業應用軟件業務上的忽視,哈索·普拉特納與其他4位IBM德國分公司的工程師同事一起創辦了SAP。而埃里森在1976年“非常認真”地閱讀了一篇介紹關系數據庫理論和查詢語言SQL的文章,這是IBM研究人員發表的一篇論文,當時的IBM并沒有意識到關系型數據庫市場的美好未來。第二年,埃里森就和另外兩個合伙人正式成立了Oracle公司,力攻關系型數據庫市場。
1997年Oracle開始大力開發并推廣企業應用軟件產品之前,Oracle與SAP一直相安無事。由于應用軟件必須運行在數據庫上,SAP曾是Oracle數據庫產品在全球最大的分銷商之一,普拉特納還曾直接打電話到埃里森的辦公室要最新的數據庫產品資料。盡管開始交惡之后,SAP已經有意識放棄與Oracle數據庫產品的親密關系,但至今仍有50%的SAP應用軟件運行在Oracle的數據庫上。
在埃里森的解釋中,Oracle插手企業應用軟件源于他“突如其來的靈感”,他說Oracle應該開發一套應用軟件,來與它的數據庫進行完美結合,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沒有這個實力。而微軟在Office套裝軟件所取得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讓一直想把比爾·蓋茨拉下馬的埃里森更是希望將這一微軟式的成功方式在企業級應用市場上如法炮制。
普拉特納當然不會“原諒”埃里森的野心。此后,他將辦公室從德國搬到了美國,并直接管理美國市場一直到現在。最近的美國企業應用軟件市場數據表明,SAP在Oracle的家門口已經擁有超過40%的市場占有率,而這還是在Oracle收購了PeopleSoft之后。如今的普拉特納已經將SAP的全球執掌權交給了孔翰寧,在更多人看來,他似乎更愿意在美國與埃里森斗個勝負出來,這也包括在兩人的共同愛好—帆船競技上。普拉特納的“贊美黎明”號曾獲得過悉尼帆船賽世界冠軍,而就在這場比賽中,埃里森的“沙揚娜拉”號敗北,并被普拉特納羞辱了一番。
這些都是埃里森難以忍受的事實,在四處宣揚“微軟是個魔鬼”和譏笑IBM“拼車方案”之后,埃里森開始對SAP表現出同樣的敵意。從2003年年中Oracle提出收購PeopleSoft到現在的兩年時間里,埃里森一邊忙著與收購對象談判,一邊不忘對SAP的企業應用軟件方案進行攻擊,就在2005年7月SAP創新論壇前一個月,埃里森還在對外界反復表示“SAP的產品是采用數十年前的專用語言編寫的,而Oracle的Fusion技術則全部基于業界的標準”。這是兩者之間口水戰的“直接導火索”。
其中埃里森極度傲慢自大的一面也被迅速放大,一個年逾60歲的男人讓更多的人見識了他“壞孩子”的一面,但如果僅僅認識到這一點,就過于片面了。對于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埃里森來說,好斗的同時還保持著一種內在的謙卑,這也是他在Oracle剛剛創立時希望定位的企業文化,他希望這兩者能夠保持一種“美妙的平衡”。這也體現在過去兩年來Oracle讓人眼花繚亂的一系列收購行動中。
自下而上Vs.自上而下
2004年9月,Oracle開始了自己的重新定位,埃里森正式對外宣布Oracle要做“大而全的軟件公司”,這意味著Oracle的業務范圍將涵蓋底層數據庫、中間應用平臺以及應用軟件3個層面。2005年4月,Oracle亞太區高級副總裁兼應用軟件負責人Mark Gibbs對記者詳細闡述了Oracle實現這一目標的充分必要條件。在Oracle眼中,現在企業應用軟件市場的格局只是暫時現象,SAP的霸主地位最后將落入Oracle囊中。
而在此之前,2004年年底,經過18個月的拉鋸戰,Oracle和PeopleSoft終于達成協議,Oracle以103億美元收購PeopleSoft。
“在過去18個月內(Oracle并購PeopleSoft持續的18個月),我非常感謝拉里·埃里森,可以說他對我們的幫助很大。”SAP全球運營部門總裁萊奧·阿普賽克(Leo Apotheker)的話里不無調侃。但事實上,在5月31日結束的2005財政年度里,Oracle在亞太地區的總收入達17.13億美元,比2004財年增長了15%,并購PeopleSoft為其全球應用軟件許可業務收入帶來了52%的增長。
緊接著Oracle又在2005年完成了一系列收購,對象包括零售軟件公司Retek和ProfitLogic。配合以埃里森去年提出的Linux、企業級軟件、網格計算等三個技術發展方向,作為SAP最大的競爭對手,Oracle正在一步一步從自己擅長的數據庫、中間件領域向應用軟件方向擴張,以期與SAP一較高低。埃里森的“自下而上”策略咄咄逼人。
SAP當然不甘示弱。除了指定多家數據庫廠商合作,以降低對Oracle數據庫依賴之外,SAP對Oracle提出的技術發展策略也制定了針對性的舉措。據SAP首席財政官Werner Brandt介紹,SAP計劃將增長巨額收入的關鍵從它的核心ERP交易轉移到由合作者和ISV在它的NetWeaver平臺上產生的分析合成應用軟件上來。SAP顯然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應對策略。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IBM一直宣稱不會與應用軟件廠商發生正面沖突,藍色巨人仿佛更喜歡結盟。但作為全球最大的中間件公司和數據庫公司之一,擁有強大IT咨詢能力的IBM令所有對手感到如芒在背。Oracle和SAP最近這一連串動作,迫使IBM不得不重新考慮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面臨與“小兄弟們”無法回避的競爭,是拱手讓出市場,還是將他們統統拿下。
而基于個人市場的增長緩慢,希望能在企業級市場有所突破的微軟的動作更是微妙。針對Oracle收購PeopleSoft,它曾經考慮與SAP 合并,但由于交易的復雜性和兩家公司的整合等問題,最終沒有談攏。后來盡管在Oracle—PeopleSoft合并案庭審中作證時聲明不進入大企業應用軟件市場,微軟還是公布了一項幫助包括大企業客戶在內的PeopleSoft客戶向微軟軟件產品移植的計劃。
Oracle的變化讓所有軟件公司都感覺到,企業應用軟件已經不能孤立看待,圍繞在它周圍的中間業務平臺和其他整合性的中間件產品以及底層數據庫已經一體化,成為今后關乎純應用軟件公司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IBM在其中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強大的行業咨詢能力、龐大的中間件體系以及數據庫產品都是其他競爭者難以比擬的,而讓Oracle一直擔憂的事實還有,微軟是否會將它在Office套裝軟件上的成功經驗復制到企業應用軟件領域,目前看來,這很有可能。這些也是SAP和其他兄弟廠商同樣擔心的內容。而在此之外,遍布全球角落形形色色的中小企業應用軟件廠商的勢力也不容忽視,尤其是那些行業專著性明顯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它們手中握有的資源往往是類似SAP和Oracle這樣的軟件公司難以企及的。
決戰中間件
所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運動最終正在醞釀一場大決戰,面向服務架構(SOA)的中間件平臺才是決戰的核心。“誰掌握了中間件市場,誰就獲得了對未來的企業軟件應用進行控制的話語權。”一位業內分析人士表示。
在這場決定企業軟件市場未來格局的戰役中,IBM、微軟、Oracle以及BEA這些平臺軟件商早已重裝上陣。SAP也自2003年宣布SOA計劃—企業服務架構(ESA)和中間件產品NetWeaver以應對來自各方在平臺層次的競爭,簡化SAP應用軟件與第三方應用軟件之間實現快速集成的過程。
從SAP內部來看,ESA是一場革命性的變化,因為不僅要對自己原來的軟件進行體系架構上的變化,也顯示了傳統上擁有自治王國的SAP正在逐漸敞開心扉。有人認為,SOA是目前SAP不得不走的路,也是惟一可行的出路。
但從外部來看, Oracle前段時間所宣布的Project Fusion(軟件合成工程)與SAP的ESA、NetWeaver針鋒相對。同樣,IBM的WebSphere軟件以及BEA系統公司WebLogic套件的功能和NetWeaver的功能相差不多。另外,微軟也有基于.Net的類似系統。中間件決戰鹿死誰手,尚需時間由市場來檢驗。
其實,無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無論是Oracle的“大而全”戰略還是SAP的“大聯盟”手法,軟件廠商們的目標非常明確,無非是隨著用戶的需求在調整、變化,希望借此把握市場先機。而誰能有幸拔得頭籌,也完全靠的是用戶對其產品的認可。
然而這年頭用戶們再也不會跟著概念跑了,正如康寧公司的業務過程設計主管比爾斯所說,“每年都會有新概念問世,中間件平臺?那要看好不好用。我們不再需要新一代的‘殺手級’應用,我們要成為明智的買主”。
企業老板們不想再花更多的錢完成更多的工作,他們考慮的只是如何最大幅度地挖掘現有資產的潛力。就像花錢去看皇馬和巴薩的比賽,“我們不想看推銷紀念品,也不想看新聞發布會,唯一想看的就是比賽和進球”,球迷想法很簡單,如此而已。
Oracle命題真偽之辯
“未來只有大而全的軟件公司才能生存”命題是Oracle在2004年9月提出來的,直到現在,關于命題的各種爭執聲音仍然不斷。《互聯網周刊》記者對相關廠商做了一些采訪。
SAP全球CEO孔翰寧: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我想未來的情況是會有幾家大型的軟件公司,但是同時會有很多小型的軟件公司,最難做的是終極規模的公司。正像汽車行業一樣,會有幾家大型的汽車公司,他們將為小型汽車公司提供一個軟件創新的平臺。我認為不可能只有一兩家公司來主導創新,不可能一兩家公司就擁有了所有的智力創新。
BEA全球產品市場副總裁Bill Roth:如果Oracle缺乏強有力的業務中間件平臺,不能對收購的不同公司產品進行有效整合,要實現這個目標將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藍代斯克全球CEO王茁:盡管藍代斯克與Oracle所處的市場不一樣,但我并不這樣認為。
創道軟件共同創辦人、董事會主席彭羅生:我認為,像我們這樣專注在通信行業做無線管理軟件的公司發展前景很好,專業是我們的優勢,Oracle這樣的公司要進來并沒有那么容易。
如果拉里·埃里森的判斷沒有錯,一直以“集團軍”面貌出現的IBM、惠普,以及在一旁虎視眈眈的微軟,毫無疑問將會把市場格局攪得更亂
黃雀在后
本刊主筆|陳瓊
“在未來,大客戶只會選擇大公司。”這是Oracle的CEO拉里·埃里森在去年年底解釋自己進行瘋狂收購的原因時所說過的話。其實按照埃里森的本意,他更多的是想說,未來的企業級軟件市場將會形成Oracle和SAP爭霸的局面。如果他的判斷沒有錯,那么在企業級軟件市場上,未來注定不會只有Oracle和SAP兩家寡頭。一直以“集團軍”面貌出現的IBM、惠普,以及在一旁虎視眈眈的微軟,都會以各自擅長的方式向核心靠近。
“大而全”的兩面性
“IBM是否是最棒的硬件制造商?IBM是否生產最棒的軟件?IBM是否提供最棒的服務?當然不是!”鮑爾默咆哮著高喊。這一幕出現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微軟2005年度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面對現場來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位聽眾,鮑爾默再次激情演出了口無遮攔的劇目,不遺余力向微軟系的應用軟件提供商、硬件代理商、經銷商、系統集成商、和軟件開發商們推銷微軟的技術方案。
當然,鮑爾默也明白,以微軟目前在企業級市場的實力,短時間內很難在IBM身上占到什么便宜。就算IBM沒有生產和提供最棒的硬件、軟件和服務,但IBM有最棒的整合能力。而且,在IBM最近剛剛改組了全球服務部、重新調整了其服務器產品線的形象之后,IBM更加旗幟鮮明的把其硬件、軟件和服務業務作為一個整體推到客戶面前,這樣的集團優勢,給了IBM軟件足夠開闊的表演舞臺——硬件是基石,服務是上層建筑,支撐中間地帶、起著過渡和銜接作用的正是軟件。
7月19日,IBM的高級副總裁兼全球服務部(IGS)執行總裁約翰·喬伊斯(John Joyce)宣布正式離開IBM。從影響力上看,喬伊斯是IBM公司內部僅次于總裁兼CEO帕米薩諾的第二號人物,曾代表IBM來華出席了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的簽字儀式。在7月18日IBM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喬伊斯掌管的IGS在第二財季共簽下了價值146億美元的服務合同,營收為120億美元,同比增長6%,已經占到了IBM第二財季222.7億美元總營收的一半以上。
隨著喬伊斯的離開,IBM把IGS的業務改組成了更加明確的兩大部分——傳統的“IT服務”和包含了商務咨詢、戰略及資產管理等服務的“商業價值”,并任命了新的高級副總裁來分別負責。有業內人士曾對記者說:“IBM的目標其實很清楚,就是推出面向各種企業的全面解決方案,然后逐個行業進行推廣。而且在集成和實施階段,IBM又有龐大的專家咨詢服務隊伍,這幾乎是一種不可能失敗的部署。”
雖然鮑爾默對IBM這種“圈地”的做法不屑一顧,“為客戶包辦一切的做法是不會成功的”,但僅僅是口頭上的攻擊恐怕還很難影響大客戶對IBM“大而全”的信任感和依賴性。其實,除了IBM之外,惠普是唯一一家能夠在規模和產品線豐富程度上稱得上“大而全”的公司,而且按照惠普一貫奉行的“水平開放模式”,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其橫向覆蓋能力很強,和各個細分領域內的領導廠商關系密切,而且在很多時候,都是和大量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為客戶提供豐富的解決方案和靈活的策略選擇。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惠普與SAP和英特爾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惠普與SAP擁有超過15年的合作歷史,在關鍵業務的協同運作中,雙方進行了深層次的合作,超過一半的SAP實施都是在惠普平臺上完成的。”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業務戰略策劃部總監劉萬昌在7月6日舉行的SAP創新論壇上介紹說,“而惠普與英特爾的合作,更是創造了IT產業的眾多工業標準,包括IA32和IA64服務器產品等等。”
決心和耐心的對抗
只可惜,惠普在最近兩年間,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機構和戰略重心的調整上,并沒來得及補上其長久以來的軟件短板,一次次的全球重組幾乎讓惠普筋疲力盡。7月25日的《商業周刊》評選出了2005年度全球創新企業二十強,里面沒有出現惠普的身影,而微軟和IBM分別排在第3和第7位。這對惠普這樣一家把“創新”寫到公司標志里的公司而言,實在是件尷尬的事情。盡管這樣的尷尬也許是暫時的。
“沒有幾家公司能像惠普那樣同時進軍多個業務領域。雖然這些不同業務領域都與計算機相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業務都有其獨立性,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同業務已是另外一種產業,”在惠普新任總裁兼CEO馬克·赫德剛剛宣布了新的“成長計劃”之后,哈佛商學院的副教授安德魯·麥卡非(Andrew McAfee)對惠普的未來分析說,“如果惠普新的業務協作計劃能成功實施,這當然能帶來無法估量的市場價值,只不過這并不是惠普高層說了算,而是由市場決定的。”
“盡管IBM、惠普、Novell等公司都將服務看作是一個關鍵的增長領域,但咨詢服務顧問往往只是與大客戶溝通的橋梁,并不是部署技術性解決方案的動力源泉。而合作更適合于完成這樣的工作。”鮑爾默在抨擊IBM的同時,也高度稱贊了合作伙伴的重要性,這無疑是對惠普“水平開放模式”的一種肯定。鮑爾默說,人們都覺得IBM有最大的服務隊伍,但微軟的合作伙伴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服務隊伍,“具體的技術性服務還是交給合作伙伴去做會更好一些”。截至目前,在幾乎所有微軟業務有所涉及的領域,其在全球的合作伙伴數目已經達到近四萬多個。
微軟有的是決心和耐心。主流的ERP廠商,包括SAP、Oracle以及國內的用友、金蝶等等,都是微軟的合作伙伴,其ERP產品均運行在微軟的.NET平臺上,這恐怕也是微軟更為深遠的目的。眾多企業用戶對IT環境安全性、可靠性有越來越苛刻的要求,這讓微軟在企業級軟件市場的高端領域一直頗為尷尬。“.NET”戰略的提出,就是為了消除或者緩解這種尷尬,微軟試圖以“.NET”為基礎構建出一個“開放的構架和開放的平臺”,并以此聚攏合作伙伴的力量。
盡管IBM一再承諾絕不進入應用軟件市場,但近幾年間一系列的收購和戰略轉型之后,IBM以中間件的理念為核心構筑的五大軟件產品家族(DB2、Louts、Tivoli、WebSphere、Rational)已經空前完整,其中包含了數據庫、BI工具、基礎設施平臺等多個部分,已經是一種介于“純中間件”產品和套裝軟件之間,更自由、更豐富的“大中間件”范疇。
雖然從營收上看,IBM軟件集團不到200億美元的收入還遠不及微軟的利潤水平,但無論是對于Oracle、SAP還是惠普和微軟,IBM可以學習,但絕難模仿。而且,大家向企業級軟件市場的核心靠得越近,IBM已經成型的“整合”大網就會收得越緊,直接的針鋒相對隨之也將越來越頻繁的發生。
要么等著被收購,要么等死?
本地廠商面臨洗牌
本刊記者|辛云勇
2005年6月,市場上有傳聞說微軟正在與新中大軟件公司談收購事宜,而此前,微軟已經增加了浪潮國際部分股權。除了這兩家,微軟還與創智軟件等進行了更緊密的合作。微軟盡管有企業級應用軟件產品,但一直缺乏中國本地的渠道伙伴,對這些本地軟件廠商的收購被視作微軟吹響大舉進軍企業級市場的號角。
眼下,中國本地成長起來的企業應用軟件廠商不得不集體面對全球軟件業的大變革背景,按照Oracle的說法,今后在全球范圍內,中小軟件公司要么等著被收購,要么等死,以用友、金蝶為代表的中國軟件公司就在這一行列中。一個行業洗牌的關口往往也是誕生巨大機會的時候,如何抓住機會,成為今年國內企業應用廠商考慮的又一關鍵問題。
行業軟件商的機會
從Oracle在收購中對行業專著型軟件商的青睞可以看出,“行業”是個關鍵詞。企業應用軟件是一個融合了管理思想的管理工具,對應用企業所在行業的理解也是對軟件提供商的最大考驗,而對于Oracle這樣以數據庫起家的公司來說,行業咨詢能力先天欠缺,這也是Oracle目前的一大軟肋。
藍代斯克全球CEO王茁對Oracle關于行業軟件商的判斷并不認同,在他看來,今后很長時間內,專注在某一領域的軟件廠商將有更多的機會出現。藍代斯克是一家生產系統管理和安全管理軟件的公司,立身在管理軟件一個更細分的市場。王茁認為,企業在應用軟件的布局完成之后,對局部問題的反應要求將更高,需要更多解決特定問題的軟件廠商。
這一觀點也被創道軟件共同創辦人、全球CEO彭羅生所認同。創道專注于無線管理軟件的開發,主要應用在通信領域,在他看來,創道現在所處的領域和積累的行業經驗就不是Oracle這樣的公司能夠輕易涉足的。
對于Oracle的收購目的,在他們看來,更多是為了彌補過去在企業應用軟件上的后發劣勢,迅速占領市場的一種資本運作方式,具體的業務和產品整合結果很難預料。
而對于國內其他的行業軟件商來說,手上的行業資源尤其是客戶資源是最為寶貴的,與SAP、Oracle這樣的大型軟件商學會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雙重關系至關重要。
業務中間件井噴
金蝶集團副總裁蔡軍認為,在今后的企業應用中,業務中間件的作用將日益突出。蔡同時還兼任金蝶中間件公司總經理,從2004年開始,金蝶中間件開始呈現400%的年增長率。
在蔡軍看來,現在不少企業在軟件應用上都存在多套系統并存的局面,相互之間的集成和對接往往成為具體應用時頗為頭疼的問題,單純的企業ERP軟件無論在開發實施還是在具體應用上都存有不少問題。蔡軍認為,一個好的業務中間件平臺能夠節省開發人員和應用企業80%的時間。
但對于不少軟件廠商來說,業務中間件平臺的開發門檻并不低,其中對每個行業的業務流程以及企業管理相關知識的學習是一大難點,這背后需要軟件公司有豐富的企業需求認識,將企業運營方面絕大部分相同的知識真正抽象到軟件應用上去。對業務中間件的認同已經成為SAP、IBM和Oracle等軟件公司的共識。Oracle對PeopleSoft的收購,在蔡軍看來,很大程度上是看準了PeopleSoft的業務平臺。這也為Oracle整合其他收購過來的公司打下堅實基礎。
但對于國產業務中間件廠商來說,如今不得不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市場認可。在蔡軍看來,每一次打單,讓客戶接受金蝶能夠做中間件所花的精力比產品測試和評估還要多。這也是國內中間件廠商的普遍現狀。對此,蔡軍希望金蝶中間件能夠水漲船高,在企業應用軟件整合浪潮中逐步得到客戶認可,并相信金蝶中間件能夠看到市場井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