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個好工作,似乎是一切形式學習的終極目的。在如今這個找工作比任何時候都要艱難的年代,在如滔滔江水般洶涌而來的畢業大軍撲向各大招聘會瘋狂瓜分著不太成比例的職位時,任是藍領白領什么人都叫囂著工作壓力太大時,卻有一些年紀輕輕人甘愿待在家里而不愿接觸工作,成了新“居家”一族。
在他們看來,外面的世界在他們眼里與武俠世界中血雨腥風的江湖相差無幾:激烈殘酷的競爭環境,你死我活的職場形式,四面八方的巨大壓力,甚至勾心斗角,相互傾軋,一招一式都透著股股涼意。
找不到工作、工作不順心、工作太可怕等各種原因促成了這批不知妥協為何物的年輕人最終拒絕走上社會步入工作的堅定決心。他們思維直來直去,并且人人都有一顆極易受傷的脆弱心靈和誓不低頭的堅硬自尊,以及那最為重要的鏡花水月般完美而虛幻的宏大理想。或是被膩愛得根本不愿意工作,或是自己缺少技能文憑又不努力找不到工作,或是年輕氣盛對不順心的工作從不將就一走了之。
待在家里不上班,做什么?是墮落到底還是另辟蹊徑,是權宜之計還是長遠打算?
不工作也可以挺幸福
晃晃悠悠,這似乎是對22歲女青年召召兩年“傍老”生活的最好概括。
召召大專畢業已經兩年,創下了幾個“從沒”:1.從沒有過一份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2.從沒主動試圖找過一份工作。3.從沒成功應聘過一份工作。4.從沒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過任何擔憂和不滿。
剛剛大專畢業時,突然面對工作問題使她在力不從心又憤憤不平,外面“兵荒馬亂”的工作現狀更是讓她望而生畏。
召召家境還算殷實,父親是高中老師,母親負責單位行政工作,經濟來源穩定,父母并不著急讓她找工作,經過了幾次三番的家庭討論,召召最后決定走成人高考這條路。她報了班,買了書,可課才上了幾天就因為“非典”停了下來,一停就是好幾個月。于是,她剛提起的興致也如同那場瘟疫一樣隨著時間一點點消失殆盡。
“不學成考了也不能無事可做”,也就就坡下驢地去報了新東方的四級班,有個事可奔讓她的生活有了個支點。真有那么一段日子,召召是鉚足了勁意欲大干一場,拿下四級這塊絆腳石,錢交了,輔導班上完了,一考試感覺卻只有兩個字“抓瞎”:看不懂,做不完。沒折,還得繼續上。那段時間,她成了新東方的忠實擁躉,幾乎能上的班都上了。可結局卻是一盆又一盆的冷水。
朋友勸她不管是什么工作,先干干嘗試一下,即使是去麥當勞打工體驗一下也好。但在她看,去干一份沒什么意思似乎只有外地人才干的活還不如多在家里陪陪自己的爺爺來得逍遙。她慢慢開始“享受”這種“活在當下”的狀態,不再想未來、想前途,更刻意不去想多少年后父母老了沒工作能力了后怎么辦這種無邊浩大而痛楚的問題。現實中,她與父母、爺爺生活在一起,相安無事,其樂融融。這種自由自在,不愁吃穿,平淡卻自得其樂的生活在召召看來是很不錯的一種狀態。
今年4月,召召朋友的同學所在的一家紙媒體發行部找個辦公室助理,做些打雜、整理文件這些邊邊角角的工作,好朋友勸她試試,做了她一周的工作,召召終于勉為其難地準備試試。但當她知道還有個學中文的本科生與她競爭時,一下就像撒了氣的皮球一樣頹了。“那我還跟人比什么呀,不是丟人去嗎?”在多方鼓勵下,終于,她參加畢業兩年以來的第一次面試。站在面試的發行經理面前,從外表到內在都毫無自信的她如坐針氈般難受,翻來覆去說著前一天晚上在書上看的那幾句不太明白的話。短短十幾分鐘的交談,用她的話說是“硬著頭皮應付過來的。”面試結果可想而知,召召對此倒并不耿耿于懷:“咳,早知道沒戲,我哪爭得過人家本科的呢,就算見見世面唄。”嘴上大大咧咧,心里又怎能不被打擊。幾個月過去了,召召再不提工作的事了,似乎沒了去邁第二步的打算。
如今,召召的“傍老”生活還是在宏觀幸福中進行著。父母也并不覺得有何不妥,還為她打算起了更長遠的婚姻問題。召召的“傍老”生活也即將走入第三年,全家上下從沒有為她的“待業”問題引起過任何爭端與不快,一家子保持著和諧發展的狀態。
憋在家里等機會
“我不是不想工作,是找不著工作!”小谷一臉無奈。始終找不到合適工作使他看起來情緒非常沮喪,說起話來很容易就變得不耐煩。“我現在情況太難找了,四級證沒有,學位證也沒有,根本一點戲都沒有。”
小谷是北京一所三類大學的應屆本科生,他學的是當下還算熱門的生物化學。他家里經濟狀況并不算好。父母都是再就業的人員。
大二的時候,為了更新電腦更換主板,他與媽媽發生了爭執,賭了氣的小谷決定自己打工攢錢。于是在亞運村附近一個“肯德基”打工,經常很晚回家。幾個月下來,錢是掙了點,那邊的學習卻耽誤了。考試結束,“折”了三門。這對小谷是個不小的打擊,此后他沒再打過工,卻被重修不及格的課程搞得焦頭爛額。學理科的本來平時課程就緊,到了期末,他又比別人多了三門課的負擔,盡管考前的一個月每天都得看到夜里兩三點,急得長了一嘴的泡,但還是顧此失彼,手忙腳亂。考試結束,三門重修的過了兩門,新學的又有一門亮了紅燈。如此地循環往復,小谷完全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而英語四級的考試也屢戰屢敗,到了今年,小谷對四級已然萬念俱灰了。
臨近畢業,找工作順理成章地被提上了日程。小谷在網上發過不少簡歷,但多半都如泥牛入海音信全無。他也拿著自己的簡歷試過一些招聘會,人滿為患的會場和用人單位高高的門檻把小谷的信心和計劃擠得七零八落。小谷期望的藥品公司要求都挺高,對他這種三類學校出來,成績差又沒優勢的毫無興趣。招聘會上撒出去的十幾份簡歷,最終只有一個回音,竟然是物美超市的庫房管理職位。去面試那天,春日大風天的北京面目猙獰,飛沙走石,跋涉了兩個小時的小谷灰頭土臉地到了招聘單位后才發現,那個職位其實就是管管發貨、記賬,說白了就是個勤雜,一起應聘的多是些大專生,小谷頓時有了一種被侮辱的感覺。
不僅前路坎坷,6月份小谷得知,自己由于重修的課程是明年1月才能考試,因此他根本拿不到學位證書,頓時如晴空霹靂。這致命一擊讓他完全絕望了,那一個月他根本不怎么出門。一個人困在高高的塔樓上,過著晨昏顛倒,不分黑白的日子。小谷現在對未來一籌莫展。對自己的徹底失望使得他開始抵制各種招聘會,“反正去了也沒人看得上我!”他只是時不時地在網上發幾個簡歷,然后“等”著回復。“等機會”是在他口中最頻繁出現的三個字。
可機會是“等”來的嗎?
躲進小樓成一統
見到張潔的時候,她正在房間里教著琴。學琴的是個中學生模樣的女孩,看著張潔耐心地給那孩子布置完“作業”后,我說:“看來你挺享受現在的生活。”“是呀,我喜歡,很自由,而且關系簡單干凈,挺好。”張潔毫不猶豫地回答。
張潔,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的歷史系學生,畢業一年,現辭職在家。從7歲開始學古箏,獲獎無數。高考時以文藝特長生的身份被北京一所全國知名的學府錄取。大學時一直是學校民樂團副團長,熱衷于各種文藝演出,在學校里小有名氣。
眼前的她面目柔美,貌似循規蹈矩,很難想象是個在不到一年里炒掉兩份工作的倔女孩。
大學畢業,家在北京的張潔還算順利地找到了一份中學歷史老師的工作。初工作時,年輕氣盛,事事都求完美,想做到最好。認真備課,激情澎湃地講課。但現實永遠很難符合我們的夢想。強大的學習壓力下,很多學生都占用“不重要”的歷史課寫作業,背英語,補覺。她提醒過,批評過甚至訓斥過,但情況沒有好轉。一氣之下,她去找教數學的班主任解決問題,沒料到數學老師一臉堆笑,說出的話卻讓張潔感到徹骨的冰冷:“你上學時不也這么過來的嗎?現在學習壓力這么大,像這種科老師都是睜一眼閉一眼的,你也別太跟他們較真了。”張潔回家哭了一晚上,想來想去怎么都不舒服。“我當時就想不干了,那班主任這種話就直接對我說了,在課上我還能有什么威信呀。可我媽勸了我一陣,我就忍了。”可后來一見著那班主任,張潔就覺得渾身不舒服,連笑都笑不出來,關系一直挺尷尬的。于是,當了一個學期的歷史老師,孩子們放寒假時她已經離開了本來挺喜歡的教師崗位。
張潔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個門戶網站做編輯。工作忙得不可思議,要發的資訊要做的專題每天到七八點都做不完,經常是一到每天五六點的下班時間,上司就開始無休無止地派活。累還不是最重要的,工作環境的壓抑和上司的暴躁無常讓張潔始料未及,一個編輯稍稍出錯,上司就破口大罵,大家整日都如履薄冰。張潔雖然掙得不少,干得卻一點都不快樂,工作環境和氣氛壓得她喘不上氣。而且后來她從一個朋友口中得知,這個地方如果兩三年仍沒做到頻道主編一類的編輯基本都被開掉,目的是公司人才的“大換血”,永遠保持網站鮮活的生命力。
張潔徹底失望了,一周后就遞交了辭職報告。
今年的5月起,張潔開始了正式的居家生活。“我覺得有點身心疲憊,也可能我沒找到真正適合我的工作吧,當時辭職后我真的一點找新工作的欲望都沒有。”5月中旬張潔去了趟海南旅行,當把自己曬得紅通通的回到北京時,一個新的計劃在她腦海中誕生——在家休養生息,不去工作。
張潔媽媽開了一家小琴行,以此為媒介,張潔閑來無事開始教一些小孩子彈琴,“一周大概有三四個學生吧,每個人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其他的時間看書,寫東西,學攝影。生活挺充實的。再不用看人臉色,很自由,家里也特別舒服隨意。”
但畢竟這只是個業余愛好,從小她也沒想過完全走藝術這條路。難道就不想找個正式的工作?她眼睛一翻:“現在很好呀,用自己喜歡的東西賺點零花錢,生活自由。沒有亂七八糟的人際關系要打理,也不用違背自己的良心,更不用被老板壓榨。正式的工作?也許以后有興趣時會去做吧,我還挺享受現在的日子。”
“躲進小樓成一統”,張潔似乎找到了自己最理想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別讓自己遠離社會
新“居家”一族因不同的原因不去工作,待在家里,似乎各有理由,實際上卻不堪一擊。召召貌似逍遙的狀況讓人憂心忡忡,小谷怨天尤人的窘境讓人怒其不爭,而張潔的追求自由不愿受束縛的勇氣令人在佩服之余又深感不安。
沒有任何一個年輕人不是懷揣夢想的,只是他們的問題是當世界不符合他們的夢想或是說不適應他們的習慣時應該如何面對。“回避”,其實是現在很多遇到工作問題的年輕人的共同反應。應該承認,當今社會凸現出的前所未有的殘酷競爭確實為心智及承受力還不成熟的年輕人制造了很多問題。但再多的問題似乎都不能充當他們心安理得拒絕和放棄工作的借口。
一時的安逸幸福是轉瞬即逝的,人總要長大;一時的迷茫無措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去努力爭取卻是不能原諒的;就算是有能力的人,拒絕與社會融合而自成一統,也是不足取的。雖然古已有在“桃花源”中不問世事的先例,但在當今的奔騰年代里,對于一個年輕昂然的生命,有什么理由拒絕與社會交流呢?當決定邁入社會時,空白的履歷又會帶給他人怎樣的印象呢?
年輕,就應該充滿朝氣;有了夢想就應該付諸實現。好高騖遠或好逸惡勞成為就業路上的絆腳石。正確認識自己,保持最合理的心態,拿出獨有的激情和勇氣以后,也許外面的世界會變得美好很多。
道理其實是再明白不過了,待在家里,一籌莫展;走出家門,風光無限。還是那句老話:是金子,總能發光。
編輯 李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