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沫原名楊成業。曾用名楊君茉、楊默。湖南湘陰人。1914年8月25日生于北京。13歲時考入北京西山溫泉女子中學,三年后因家道中落輟學,先后在河北香河縣、定縣教小學。193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享譽文壇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便是她真實的寫照。1937年12月她投身到晉察冀邊區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中。白天在青紗帳里和敵人周旋,夜晚出其不意打鬼子。她作為女同志,在戰爭環境下連生兩個孩子,別說得到起碼的營養,就是連必要的休息都不能保證,因此落下了一身病。組織上多次動員她到城里去治病,但她就是不肯離開戰場。后來終因環境艱苦,體質又差,患了腸炎,后又轉為痢疾,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了,因缺醫少藥眼看著就不行了。楊沫被安排在一堡壘戶家中,房東大娘每天用小米粥和雞蛋給她增加營養。每次做完飯后,大娘還在灶膛里放一塊磚,用余火加熱,然后把加熱的磚用布包好,讓楊沫坐在上邊,數日之后楊沫臉色紅潤了,身體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起來。楊沫終于得救了,大娘的偏方還真靈。
更讓她難忘的是1943年,日寇進行殘酷的大掃蕩,環境更加艱苦惡劣。有一次,楊沫白天參加部隊急行軍,走了一百多里山路,她已是疲憊不堪。夜晚住在老鄉家里,倒下就睡著了,可是還沒睡多會兒,村外槍聲驟起,房東大娘急切地推醒了她“閨女,不好了,鬼子把村子包圍了!”朦朧中她一躍而起,掏出了駁殼槍。“閨女,現在可不能出去!”大娘邊說邊掀開炕席,又揭開炕上的幾塊土坯,叫她鉆進去,并囑咐說不叫你,千萬別出來,說著就把土坯恢復了原樣。炕洞里又悶又熱,不會兒便大汗淋漓,加上空氣稀薄,她幾乎昏死過去。也不知過了多久,大娘終于掀開了土坯,把已是昏迷狀態的她拉了出來。她清醒之后睜眼一看,大娘滿身滿臉都是血。
說到這里,楊老眼里閃著淚光,感情深沉地說:“沒有老百姓舍生忘死來保護,也就沒有我的今天。解放后,我也曾在河北一帶尋找過兩位大娘,但時過境遷,只找到了一位大娘。那時我的生活條件已有好轉,大娘一家人仍然很貧困。我把身上帶的錢全都留給了大娘,大娘說什么也不肯收下。在我的執意下大娘只好留下了一部分,這之后大娘肯定還會有難處,可她們一次也沒有找過我。然而在那十年浩劫的‘文革’中,大娘的丈夫卻來找我,讓我證明他們夫婦不是假黨員。自身難保的我,還是給他們寫出了證明材料,并請當時身為‘文革’負責人之一的浩然給加蓋了公章。我又給他些衣物和錢,還麻煩浩然同志替我帶他到澡堂子洗洗澡,請他到外邊吃了頓飯。‘文革’后事務纏身,再也沒有和大娘聯系,大娘老兩口再也沒有找過我。”
1995年12月楊老臨終前把剩余的稿費全部捐給了現代文學館。
編輯 王文娜(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