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的李小龍、劉家輝,到成龍成家班、洪金寶再到李連杰,這些演員為影迷制造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功夫電影,也讓香港功夫電影成為一大經典類型,甚至影響到當今的國際影壇。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李小龍回香港發展之后,香港電影界便隨他起舞,刮起一陣功夫風,而這股功夫風一刮便是好幾十年,至今仍是香港電影的一大主流。在李小龍的《精武門》系列發燒熱賣后,“功夫”這兩個中文字也開始漸為世人所熟悉,這個時期也是香港功夫片獨領風騷的黃金時期。
早期的武術功夫電影,并沒有武術指導。直至60年代,一代功夫武俠片大導演張徹正式引入武術指導的概念,從此流行于影壇。在武術指導當中,最為人熟悉的劉家良師傅師承于一代功夫宗師黃飛鴻,他曾為邵氏執導數十部功夫經典,其中包括《方世玉與洪熙官》、《陸阿采與黃飛鴻》、《爛頭何》、《五郎八卦棍》以及《少林36房》等。這個時期的功夫電影,主要風格是寫實與陽剛,片中不乏一些袒胸露背的鏡頭,而女性往往都是做陪襯的花瓶角色。
接下來的則是成龍結合肢體喜感與功夫的《新精武門》、《醉拳》以及《蛇行刁手》等片,在精心的武術設計下,巧妙結合了節奏感與喜劇元素,也讓功夫電影成了好笑又好看的喜劇動作片。進入90年代,武術冠軍李連杰,憑著一身真功夫,演活了“黃飛鴻”,更讓功夫電影成功結合電腦特技,成為當時最流行的電影類型。
到了20世紀,原本以為香港功夫電影招數用盡時,搞笑諧星周星馳卻又以一部結合少林功夫以及夸張電腦特效的瘋狂搞笑功夫片《少林足球》重振香港功夫片聲威,也賦予了功夫片全新的面貌。而他的最新動作喜劇《功夫》,更是功夫片打斗風格的大雜燴,一開始是70年代李小龍的風格,然后換成80年代成龍那種雜技般的武打動作,最后一場戲則如同《黑客帝國》一般結合了電腦特效,也指出了功夫片未來的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