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材料
1、玻璃瓶1個
2、水草1株
3、細沙少許(最好選擇多孔性的珊瑚沙)
4、玫瑰蝦1只
5、蘋果螺1個
6、消化菌種1匙
7、礦泉水適量
8、木材座1個
9、麻繩1條
喝完的飲料瓶,花上幾十元錢買蝦、螺、水草、菌種、細沙,注入水后就成了一個不需要喂食的小型水族箱,又稱為環保生態瓶。
環保生態瓶的發明者,是專做水草養殖生意的臺灣青年徐志雄,他接觸水草植物10多年,因為熟悉它們的生性,再加上平時就喜歡搞點小發明,當他看到坊間販售的生態球,激發了創造靈感,于是利用水、空氣、水草、細沙和蝦、螺營造了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創造了環保生態瓶。
這個榮獲第4屆臺灣“休閑農業創意獎”的生態瓶,原理來自美國太空總署“生態球”的研究,道理就像我們居住的地球一般,同樣都屬于一個封閉的世界,生態瓶其實就是地球生態的縮小版而已。所用的細沙代表土地,蝦、螺、水草為生命,陽光為能量的來源,配合2/3的水及1/3的空氣,構成一個生態循環系統,在光合作用下產生氧氣,再經過分解、循環,生命就得以延續下去。
要制作生態瓶并不困難,材料很容易找到。喝完飲料的飲料瓶就是很好的容器。想要質感好一點,可以選擇玻璃瓶。因為蝦子可以吃藻類維持生命,螺類能凈化水質,惟一需要費點心思的就是如何利用光線讓藻類進行光合作用了。建議生態瓶做好后,先在臺燈下連續照射約24~48小時,之后每天給予6小時照明,溫度維持在攝氏13~27度,夏天最好放在空調房內。只要維持生態瓶的陽光充足,避免晃動,擺放兩年應該沒有問題。
或許有人問,生態瓶內可不可以放魚類?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瓶內沒有辦法供應魚類生存所需要的養分,而且自來水含有氯等化學物質,最好選用礦泉水。為了讓生態瓶具有觀賞價值,在搭選蝦螺時,可選擇色澤討人喜歡的玫瑰蝦及蘋果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