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位叫郭宗強的農民,對馬情有獨鐘,并從一匹馬起家,組織了一支專門從事影視劇拍攝的現代“馬幫”。在郭宗強這個當代“弼馬溫”手下,既有毛澤東、周恩來等開國元勛的坐騎,也有李連杰、溫兆倫等明星胯下的戰馬。一個山村農民,為何會成為眾多英雄豪杰的“馬總管”,他是如何發現商機,并將這塊蛋糕做大做強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現代馬幫的創業故事吧。
一今年33歲的郭宗強,是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黑北村人。1983年,香港一家影視公司在鞏義拍攝電影《楊家將》時,租用了本村郭會家的大紅馬。一個月下來,大紅馬給老郭掙了300多元。騎著馬兒拍電影既好玩又掙錢,使少年郭宗強十分羨慕,他做夢都想騎著自家的馬兒去賺錢。
機會說來就來。1987年7月,瀟湘電影制片廠在杭州拍攝《湘西剿匪記》時,向郭會提出要征用40匹馬。得到這個消息,正在家里度暑假的郭宗強心動了,便纏著郭會要跟著馬幫去闖蕩。讓一個15歲的孩子出去跑江湖,老郭有點不放心。可郭宗強卻拍著胸脯保證:“我會玩馬,你就放心吧。”就這樣,少年郭宗強第一次走進了片場。
跟著馬隊在片場打工期間,郭宗強為演員們牽馬墜鐙,幫馬隊照料馬匹,一個多月下來,竟然掙了500多元。這讓郭宗強激動不已。
郭宗強高中畢業后,到長沙打工。可由于沒有一技之長,他在那里流浪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就在這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萌發了創業的夢想。1992年5月,郭宗強聽說瀟湘電影制片廠要投拍《秋收起義》,需要不少馬匹。他想:我何不自己組織一支馬隊呢?于是,他便找到劇務毛遂自薦。面對劇務那疑慮的目光,他充滿自信地說:“放心吧,我在劇組做過事,決不會讓你失望的。”劇務被郭宗強的真誠打動了,最終決定用他的馬匹。就這樣,沒有一匹馬的郭宗強憑著自己的膽識與劇組簽下了第一份合同。
二為了盡快拉起自己的隊伍,郭宗強回到河南老家,廣泛召集有馬的鄉親們出租馬匹。他立下一條規矩:馬幫的分配不按職務、年齡大小,大家都是打工仔,誰的馬多、誰干的活多,誰掙的錢就多。這樣一來,人們的熱情空前高漲,短短幾天里,他便拉起一支37匹馬的隊伍,直奔《秋收起義》的戰場。
在拍攝過程中,郭宗強做起事來非常細心,別人沒想到的他總是第一個想到。一次,有一個演員穿著露體單衣扮演死尸的鏡頭,由于天寒地凍,劇組請來的群眾演員誰也不愿擔任這一角色。眼看就要停機,導演急得團團轉卻毫無辦法。見此情景,郭宗強主動請纓,接下了這個任務。很快,他帶來的幾十條中原漢子身穿單衣,按照導演的布置,橫七豎八躺倒在冰冷的地上。那天,拍攝工作進行了整整一下午,那幾十條漢子,也在零下幾攝氏度的氣溫下,整整躺了一下午。這樣的場面,使劇組工作人員深受感動。導演拍著郭宗強的肩膀,真誠地說:“小郭,你帶的隊伍我信得過。今后有機會,我還找你合作。”
第二年,在那位導演的幫助下,郭宗強先后和北影、八一和港臺的影視劇組合作,參加了《梅花三弄》、《紅櫻桃》、《陳真后傳》等影視劇的拍攝。這一年,郭宗強掙了2萬多元。雖然收入不多,可他卻看準了影視市場蘊藏的巨大商機。
然而,就在郭宗強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困難卻迎面而來。由于影視機構也要走向市場,原有協作單位的拍攝任務一下子減少了許多。與此相反的是,全國一下子冒出了40多家專門吃影視飯的馬隊。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呢?想來想去,郭宗強決定和更多的影視單位合作。但是,由于僧多粥少,他奔波了三個多月,也沒有把自己推銷出去。回到家里,冷言冷語撲面而來:“有活就干點,沒活就算了,一匹馬還能成大事?真是異想天開。”幾個隊員還向他建議:“宗強,咱們干脆把馬賣了,合伙做別的生意吧,干嗎要吊死在一棵樹上呢?”可郭宗強卻說什么也不答應。
2000年3月,郭宗強聽說央視《影視同期聲》要對一些影視后勤部門進行專題報道,他覺得這是擴大馬幫知名度的好機會,便主動給央視報材料。就這樣,郭宗強走進了央視演播廳,向觀眾講述了一個現代馬幫的故事。此后不久,便有三個劇組同時找到郭宗強,要求與他合作。
郭宗強在馬背上創業的故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盡管他在片場里只是個打工仔,可鞏義、溫縣、偃師等地的農民,還是紛紛買來馬匹,跟著他一起去掙錢。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就連一些競爭對手,也加入到他的隊伍中。到了2002年,郭宗強能夠調動的馬匹已達到1000多匹,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專門為影視制作機構服務的大馬幫。
隊伍擴大了,馬匹增多了,如何讓所有的馬匹都能派上用場,又成了郭宗強必須面對的問題。而善于發現商機的他,也在短時間內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良方。
2002年5月,一位在鄭州經商的朋友找到郭宗強,說公司要組織促銷活動,想請郭宗強帶著馬隊前去捧場。為滿足朋友的需求,他特意挑了十幾匹高大的駿馬,組織人員身著古裝戰袍進行演練。慶典那天,那些高頭大馬一入場,便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當隊員們像電影里那樣在馬背上格斗時,更是把活動推向了高潮。演出結束后,朋友一下子付給了郭宗強2000元出場費。
為商家捧一次場就能掙到2000元,這使郭宗強眼界大開,同時,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塊值得開發的新市場。在沒有拍攝任務的時候,他就主動和有關商家聯系,為其促銷活動捧場助威。后來,他又在鄭州黃河游覽區投放了兩匹馬,專門供游客娛樂健身使用。就是在這樣的不斷進取中,郭宗強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也完成了一個打工仔向老板的轉變。
三2003年年初,郭宗強又一次投入50萬元,從伊犁購來良種馬,從內蒙古請來馴馬師,專門培訓了十幾名服務人員,在鄭州開辦了擁有跑道1700米、馬匹40多匹的鶴園馬術俱樂部。
俱樂部剛開張不久,郭宗強便接到劇組通知,要他到橫店影視城參加《漢武大帝》的拍攝。難舍的影視情結,使他沒有多想,便帶著馬幫直奔浙江,而且在片場上一待就是幾個月。這樣一來,俱樂部剛開張那段時間里,平均每個月虧損1萬多元。這讓他大傷腦筋,那些日子里,郭宗強整天在不同劇組的片場間奔波,渴望用汗水撐起俱樂部即將倒塌的大廈。
春節到了,員工的工資要支付,幾十匹馬的草料要準備,可此時的郭宗強卻已是身無分文了。他知道,要把馬幫的事業做大,光靠向劇組出租馬匹是遠遠不夠的。可馬幫的轉型為何就這么難呢?
這天,郭宗強正在苦思良策,一匹棗紅馬的叫聲,吸引了他的目光。看著這匹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十多年的棗紅馬,他頓覺眼前一亮,這可是李連杰在拍攝《少林寺》時騎過的馬啊。還有,那匹是《秋收起義》中“毛澤東”騎過的青鬃馬,這匹是《射雕英雄傳》中靖、蓉騎過的汗血寶馬……這些在影片中充當過許多名人坐騎的馬“明星”們,肯定會激起人們的好奇心,我為何不利用這個優勢,把俱樂部的生意做活呢?
說干就干。郭宗強立即把帶有這些駿馬英姿的劇照印成海報,到鄭州市的街頭散發。這一招還真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趁此機會,郭宗強又推出了會員制。喜歡馬術運動的人,只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就可以隨時到馬場上來瀟灑騎一回。這種新舉措,受到了馬術愛好者的青睞,短短幾天里,就有一百多人辦理了入會手續。接下來,郭宗強又身穿戰袍,親自為顧客表演馬術。這樣一來,顧客參與其中的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很多人紛紛躍上馬背,要過一把英雄癮。最多的時候,郭宗強一天能接待200多名顧客。
接下來,郭宗強又將目光盯上了婚禮市場。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年輕人,更喜歡追新求異,他們在嘗試了婚紗攝影、婚禮錄像后,在舉行婚禮時,也需要在交通工具上有所突破。于是,2004年2月,當一位朋友要舉行婚禮時,郭宗強主動提出,無償提供馬匹,讓朋友享受一次風風光光的古典婚禮。那天,當一對新人身著古裝,騎著高頭大馬出現在親友面前時,大街小巷擠滿了人,爭相觀看新潮、時尚、刺激的婚禮。郭宗強也因此開拓了一片新的市場。
面對這良好的發展勢頭,郭宗強卻仍不滿足。2004年春天,他又和禮儀公司合作,專門為商場促銷、房地產公司開盤做形象表演。隨后,郭宗強又不斷推出馬術形象表演、古裝馬術對抗、馬上旅游拍照等服務項目,馬匹給他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此后,在河南許多旅游景點,甚至在廣州的一些廣場上,都能見到郭宗強的駿馬。而隨著這些活動的推出,喜歡馬術的人也越來越多。當然,嘗到了甜頭的郭宗強,也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2004年5月,他購買了50多匹寶馬良駒,在河南富景生態園,開辦了第二家馬術運動俱樂部。由于該景區有2000多畝草地可供駿馬奔騰,加上馬踏黃河的特殊地理優勢,馬場一開業,便迎來了開門紅。每天固定的古裝馬戰表演,更是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帶動了俱樂部的發展。
2004年8月,在河南省體育局的支持下,郭宗強籌辦了河南省首屆“中原馬王”爭霸賽。這次大賽,吸引了河南14個馬場的300多名騎手參賽。郭宗強的兩個馬場也因此名聲大噪。此后,他每天都要接待散客和旅游團隊400多人,經濟收入也比在片場打工高出許多。
盡管如此,郭宗強并沒有放松影視市場的開拓。2004年,他在繁忙的商務活動中,參加了《理發師》、《董必武》的拍攝。當然,此時的他主要是借助影視的傳播,帶動馬場的經營。
事實上,影視劇的播出,也的確給他帶來了商機。2005年3月,江西省旅游總公司慕名找到郭宗強,請他到南昌表演馬術。經過協商,雙方合作在南昌舉辦了江西省首屆“拿達木”馬術大會。這一次遠征,郭宗強輕輕松松將10萬元收入囊中。
如今,郭宗強的馬幫越來越大。光是鄭州兩個馬場的80多匹駿馬,每天就能給他帶來可觀的收入。同時,他還在南昌江南第一大漠開辦了江西厚田凱旋馬術有限公司。另外,他在湖南益陽開辦的全國最大的室內馬術俱樂部,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同時,他還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專門負責影視市場的開拓。
馬是人類的朋友,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和役用工具。然而,自從農村發生了巨變,耕田運輸都用上了拖拉機和汽車之后,馬的功能便被人們忽略了。在許多人眼中,馬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然而,郭宗強卻能夠從一匹馬身上發現商機,將馬背當成創業的搖籃。他的故事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創業的機會無處不在,只要你善于發現,并擁有強烈的改變命運的愿望,一匹馬也能夠創出大事業!